“節目的生意”之外
專欄
作者:徐帆
坦率講,比對近兩年中國電視市場熱議和熱錢湧動,西方同業的日子過得比較清淡。
戛納秋季電視節前夕,《頂級廚師》原版方Shine、《老大哥》出品方Endemol和《美國偶像》出品方Core三合為一。這一動態並非孤案,西方電視業近兩年的合縱連橫非常頻繁。
與中國互聯網公司,特別是“阿Q”(阿裏巴巴和騰訊公司)以強勢姿態並購多領域、多家公司的操作方式不同,西方電視界的合並動作並非由具備絕對強大姿態和實力的公司主導,而是多少有些取長補短、“抱團取暖”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上述合並並未涉及整個產業鏈的不同分支,依然是集中於電視模式和製作本身。廣義而言,依然隻是“節目的生意”。
如今的中國電視業,由於競爭和激勵機製的雙重完善,“節目的生意”越做越大,成為全亞洲乃至全球的亮點。畢竟,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和文化產業版塊的活力,支撐了這一亮點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麵,若幹年前我們對西方業態可能“兩眼一摸黑”或“推崇過度”,但隨著交流、接觸的深入和普遍,中國電視業者,特別是其中的優質機構越來越看清了全球節目(模式)市場格局,也越來越冷靜地參與到全球節目(模式)交易當中。除了引進全球優質模式、借鑒全球優質運營經驗,我們也在為全球同業提供可資借鑒的運營經驗和可供購買的節目模式。
所以,麵對西方電視業的動態,中國同業的應對之道或許可有這樣幾個層次:
最簡單的,希望這些公司的合並,能夠提振全球節目模式的創新研發品質,我們作為“買方”,可以有更多選擇。
縱深一些,這些公司的合並,說明西方節目公司的整體生存狀況並不是那麼理想。他們對中國這一巨大市場的需求很可能高於我們對他們的需求。那麼,我們在節目交易中的姿態是否要有調整?我們基於潛力優勢和行業實力的議價能力是否應有所提升?
再把格局放大。即便“西方不亮東方亮”,我們仍要看到,西方電視同業在模式經驗和創新機製方麵,由於體製彈性和商業規範性等因素使然,還是有我們遠遠不及的地方。
但,我們也要看到:中國有市場!所以,麵對資質不錯、現狀不佳的一些西方節目公司,我們是否可以對其進行收購?一如萬達並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這樣一來,就是在做產業鏈的事,而我們是主控,西方同業則有可能充實我們在產業鏈上的某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