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or創意?“韓模”趨勢化冷思考
電視
作者:陳曉冬
最近關於《Running Man》以及其他一些日、韓原創戶外綜藝節目究竟是靠模式取勝,還是因為明星效應、精良製作等因素取勝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韓國綜藝節目究竟算不算模式節目?韓方對中國不斷加碼的模式引進費究竟是不是物有所值?這些問題引起越來越多業內同行的思考。
被泛化的模式定義
嚴格意義上說,讓韓國人深刻感受到韓國綜藝節目在中國有巨大市場價值的拐點是在2013年上半年。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的成功播出,讓韓國綜藝節目在中國電視觀眾麵前瞬間引爆,隨即韓國戶外綜藝秀開始在中國內地電視圈受到追捧。而此前,盡管網上早已形成規模不小的韓國節目粉絲群,但畢竟這些節目轉化成電視屏幕上的中國版本還沒有特別成功的先例,節目投入上也沒有突破以往小綜藝的行情。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多數韓國人並不認為自己的節目跟歐美那種標準化的經典模式節目有什麼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是歌手》開始製作時,韓方沒有拿出類似歐美模式節目所必備的“製作寶典”的原因。彼時,韓方的角色更像是節目策劃,能提供的資料更像是內容詳解。所以,手把手的告訴你怎麼做或者一起做才是他們更樂見的合作方式。
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巨大成功掀起了中國電視界節目模式引進的新浪潮。短短兩年之內,中國電視界幾乎將歐美國家近十年來的模式節目或成功節目“一網打盡”。由此,節目模式的定義在中國開始被急劇泛化。
那麼究竟何為模式?凡引進國外之節目皆為模式嗎?我們不妨先以歐美經典模式為標準來下個定義。“節目模式”是指電視節目的製作準則,目的在於保證每期節目有一定共性,能夠有清晰的辨識度;同時,每期節目又各具特色,能區別於往期的節目內容。因此,節目模式既包含統一不變的元素,又包含每期節目中的特定元素,是一個可以在異地、多次“再實現”的節目配方。成熟的節目模式是一個被國際市場嚐試並驗證成功的創意產品。
《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我們約會吧》等皆為此中代表,這些節目首先是按照標準的模式指標製作,並且在多個國家獲得成功播出。引進中國後,遵照“製作寶典”製作,依然獲得成功,這就有力地證明了成熟模式節目的價值。
節目模式有兩個基本元素:“製作寶典”(Production Bible)和“模式谘詢服務”(Consultancy Service),這使得節目模式交易以及授權製作具有更實際的意義。
“製作寶典”是一套完整詳細的節目製作手冊,對節目製作的各個環節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包括內容方麵,如節目腳本、板塊、流程、參與者等;技術配備方麵,如視頻、機位、燈光、攝影棚、舞美和音樂設計、後期特技、主題曲等,以及節目製作進度、財務預算、法律甚至保險等方麵的文本。
“谘詢服務”是由節目模式原版權方提供的谘詢服務。這個顧問一般是由原版節目製作團隊中的製片人擔任或參與過模式全程製作的版權方節目創意研發總監擔任,主要負責監督該節目在海外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製作,以及在節目的本土化改造中提出專業的意見和建議。因為他們要飛往世界各地進行模式指導,所以被形象地稱為“飛行製片人”。
節目之道
當歐美模式節目庫存被翻得底朝天的時候,韓國節目乘勢進入中國市場。但大家發現,韓國節目所謂的“模式”資料與歐美的規格差異較大。用《我是歌手》導演組的話來說就是“幾頁紙”。那麼,這“幾頁紙”的背後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