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購買模式改變電視經濟學
國際
作者:高倩
一切以賺錢為目的的產業都要以統計數字說話,影視產業當然也不例外。表麵形式再花哨,歸根到底無非也都是圖表、賬目和收視數字。如今一切數據都可以被記錄,比如點擊率,比如追劇人數。在電視市場,尼爾森指數下顯示出的林林總總,往往就是決定一部劇集去留的關鍵所在。
隨著播出、收看方式和記錄方式的改變,尼爾森指數近年來一直做著相應的調整,如增加了電視節目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被提及的指數,但這些終歸隻是最簡單的數字,若要拿來參考投資意向或者決定劇集是否續訂,這些數字確實有其意義,但對於電視觀眾和劇評家,這些數字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無論麵對一個觀眾還是一百萬個觀眾,藝術形式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其實都是成敗各半的未知數。沉浸在覆蓋大眾的熱情中,感覺確實很好,比如世界杯、某些流行樂,但就算麵對同樣的事物,每個人的個體感受也不盡相同,沒人能真正與誰感同身受。藝術的形式從來都是多種多樣的,社區小劇場的演出可以和百老彙華麗的歌舞劇一樣好看,獨立製作的文藝電影與暑期檔商業大片同樣有賣點,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娛樂業的麵貌,讓其史無前例地符合“存在即合理”這一哲學。毫無疑問,現在是個“受眾購買”的時代。
很多從事音樂行業的人會覺得自己喜歡的音樂完全沒有市場,而那些街知巷聞大賺特賺的,聽起來卻不知所雲——其實電視也是如此。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美國全國都能看到的電視節目基本來自CBS、NBC和ABC這三家廣播電視網。與此同時,美國各地的地方電視頻道也在運營,這種地方電視台細化程度極高,有些並非當地政府經營,但節目內容“接地氣”,麵對的完全是當地觀眾。在芝加哥的無名小卒,有可能是在巴爾的摩紅透半邊天的樂隊。可惜,隨著大眾傳媒“格式化”愈發嚴重,具有地域特色的電視內容,正如受連鎖快餐產業衝擊的小餐館一樣,漸漸退出公眾視線。
在經曆了很長時間的競爭洗牌後,美國娛樂產業的“大玩家”越來越少,曾經地域性的受眾分化再次出現,隻是區分的界線已不再是地理位置,而是共同的愛好和審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社交網絡的興起,擁有某些共同興趣的人自動彙集成一個受眾群,哪怕他們身處地球兩端。
正由於這一點,原創視頻內容近來呈現“爆炸”之勢。首先是幾十家電視頻道外加有線電視台,然後是強勢進入戰團的流媒體網站,再加上類似YouTube、Vimeo或Tumblr這樣麵向大眾的原創視頻分享網站——相對於上傳的視頻數量,精華內容雖然不多,但影響力卻不容忽視——這些視頻內容,甚至無法用任何一個數字或量詞來形容其宏大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