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海南人》:開啟人文旅遊紀錄片新方向
品牌
《遇見海南人》深入挖掘旅遊紀錄片中的人文內涵,以國際化的口吻講述人文旅遊,以電影的表現手法打造電視紀錄片,開啟了中國人文旅遊紀錄片的新方向。10月11日,在中國職工之家酒店A座會議室,23位業內專家,三個小時,一場關於“中國人文紀錄片的價值與發展趨勢、《行者》十年暨《遇見海南人》的研討會”火熱開啟。
會議以《遇見海南人》為案例,圍繞人文紀錄片如何更好地順應時代需求,拓展國內外市場展開交流與探討,在梳理合作經驗,提升文化價值,加強品牌建設,收視與收益同步前進的征程上建言獻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劉效禮,著名電視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台灣金馬獎導演黃嘉俊,共同參與討論,穀嶽、梁子、甘露、顧桃,《行者》主要參與者分享“行者之路”。
旅遊衛視電視紀錄片《遇見海南人》自播出以來,受到了國內外觀眾及業內同行的一致好評,並受邀參加2014年10月13日舉辦的戛納電視節。一部人文旅遊紀錄片,何以引起全球關注?
去宣傳味,深度挖掘人文內涵
“《遇見海南人》是一部沒有加味精的電視紀錄片,沒有宣傳味道的宣傳片是最好的宣傳,”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劉效禮認為,將小人物作為片子的主角,真實呈現海南的風土人情。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了解一個地方的人文環境,生活狀態,才是人文旅遊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一直以來,旅遊衛視定位鮮明,堅持旅行文化發展方向,大量人文旅遊紀錄片更是樹立了頻道品牌。“全國的上星頻道,應該是差異化、多樣化的,這樣才能給觀眾更加多樣的選擇,尤其是像紀錄片這樣具有認知和教育功能的電視節目,應該鼓勵多播出,多製作,人文旅遊紀錄片這個品種是下一步我們應該好好研究和重視的一個品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表示,中國紀錄片從風光片到人文旅遊片實現了大的跨越,這個跨越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旅遊也在發生變化,讓觀眾看到自然風光之外的風俗、習慣、曆史、文化,這是更高層次的旅遊呈現。
“以文化產品塑造國家形象,進行理念和情感的交流是全球化時代傳播的重要方式,電視紀錄片以及對曆史和現實的重要表達,成為構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閆成勝介紹,中國紀錄片每年海外銷售額近200萬美元,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國際用戶已經突破了六千萬。上月初,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廣東廣播電視台、泉州廣播電視台聯合製作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邀請馬來西亞、印度、沙特、南非等絲路沿線國家參與,打造精品力作,海南作為海上絲路的重要一站,是聯係東南亞各國的橋梁。《遇見海南人》從選題策劃,拍攝手法,表達方式多方麵滿足世界多元化的需求,並通過鳳凰衛視歐洲台的播出實現90多個國家的落地,這是中國紀錄片走向海外的一次有價值的線索。
旅遊人文紀錄片除了展示影像之外,也承擔著一定的宣傳使命。然而在很多的作品當中,由於宣傳味道過於濃烈,適得其反,並沒有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遇見海南人》如何在完成宣傳使命的同時,去掉宣傳味?
“《遇見海南人》不是一個風光片,它更像一個人文片,其成功之處在於它把自然風光和人文內涵做了有機的結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對片子表示肯定。更重要的是,片子在故事講述上,將自然風光作為背景,完成了人文內涵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