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學校之旅

特別策劃

作者:丁卡 雲生

“唉,人為啥要上學呢?”

“學知識唄!”

“那,我自己在家看看書、上上網,不也能學知識嗎?”

“那不行!沒有老師給你講的話,你學不明白的!”

你向家長、老師提過這樣的問題嗎?家長、老師是這樣回答你的嗎?嗬嗬,不要緊。我們《百科探秘》的小編不會覺得你是因為很貪玩、很淘氣才會提這種問題。相反,我們覺得,你提的這個問題很有意義。人類為什麼要“發明”學校這個場所?又為什麼要到這裏來學知識?希望你在本期跟著我們“穿越”一下古今中外的學校之後,能夠找到自己的答案哦。

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上學”的?可以肯定的是,得先有了要學的東西,人們才會有學習的需要。在原始人的時代,打獵、采集野菜、生火取暖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知識”。然而,人們都是親自動手、邊幹邊學,而不會有專門的“打獵學校”來教你這些東西。

那麼,什麼知識是需要大家坐在一起、聽老師講解來學習的呢?答案是:文字。在人類發明了文字之後,才出現了專門的學校和教師。這是因為,文字是一套抽象、複雜的符號,需要一段時間來專心學習,你才能知道它們的含義。而在古代,能夠掌握文字含義的人始終是少數,想識字的人,就必須向他們學習,讓他們給自己講解。這些人就成了最早的教師。慢慢地,想認字的人多了,大家找一個地方,一起請一個老師來教自己,這樣就有了學校。

隨著時間的流逝,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知識越來越多。它們就變成了學校裏學習的內容。而不上學、不識字的人,就變成了“文盲”。於是,人類的曆史就被改變了:有的人上學識字,成了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而另外一部分人沒有上學識字,就無法了解這些知識和文化。從那時起,當人們渴求獲得知識時,就要去尋找學校和教師,通過學習,見識到一個更加廣闊、有趣的世界。

最早的學校

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中國就有了最早的學校。它們被稱為“庠(xiáng)”、“校”和“序”。

你可不要以為,在這些學校裏也是像今天一樣,擺上一排排桌椅板凳,掛上一塊黑板,然後由老師來領著你念課文。因為那時候,被發明出來的文字數量還很少,根本就編不成課文!作業嘛,就更沒有了——別忘了,那時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要是留作業的話,你就得找一堆骨頭,拿刀子往上麵刻著寫,保險“寫”不到十個字,就能累得你手腕子抽筋……那麼,在這些學校裏都教些啥呢?

其實,這些“學校”都是古代掌管禮儀的官員養老的地方。在那時,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也很少用到文字。而這些官員需要把國家的各種禮節、儀式的步驟記錄下來,所以隻有他們才認識文字。當他們老了的時候,就要把這些東西傳授給年輕人。於是就在他們的住處招收一些貴族的孩子,教給他們禮儀知識。這,就是那時的“學校”啦。

孔子和私塾

前麵說了,在最早的學校裏學習的,都是皇室和貴族的孩子。因為隻有他們長大之後,才需要用到那些禮儀知識。一般老百姓的孩子,小時候幫大人幹活,長大了還是幹活,根本用不上那些知識,所以也就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上這樣的“學校”了。

就這樣,過了兩千多年的時間,到了春秋時期,中國的“學校”也還是隻收貴族的學生。在這時,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老師,他開始不分出身、身份、年齡,向所有的學生教授知識。這位老師,就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