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輕的時候是魯國的貴族,從小到大,學習了很多禮儀、曆史、文學方麵的知識。當他年紀大了之後,他便開始四處漫遊,招收弟子,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教授給他們。無論是平民百姓的孩子,還是貴族和富商的孩子,孔子對待他們都一視同仁。他讚賞那些勤奮好學的學生,批評懶惰貪玩的學生。並用自己親身的言行來教育他們,應當做一個品德高尚、勤奮學習、謙虛善良的人。

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中有很多人開始以他為榜樣,也在家裏招收學生,將孔子教給他們的知識和道理傳授給更多的人。慢慢地,這種私人開設的學校越來越多,就變成了後來的“私塾(shú)”。很多讀書人就在自己的家裏辦這種學校,教孩子們念書識字。大部分古代人小時候都是在這些私塾裏開始學習的。

從義塾到學校

最開始孔子招學生的時候,他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所學傳授出去,而不是掙錢,所以不怎麼收學費。但到了後來,讀書人辦私塾,往往是因為找不到別的工作可以做,所以就需要收取一些學費,作為自己的收入來源。這樣,窮人家的孩子就又讀不起書了。

怎麼辦呢?一些熱心於做慈善的有錢人注意到了這件事,就由他們出錢,聘請老師,找一座大一點的房子,把孩子們集中起來,一起讀書學習。通常在一個村莊裏,有一所這樣的學校就夠用了。這樣的學校,被叫做“義塾”,又叫“村學”。不用說,辦這種學校當然是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在曆史上,有很多人因為辦學而受到百姓的感謝和愛戴,有時還會得到皇帝的獎勵。

後來,西方的學校傳到了中國。人們發現,西方的公共學校跟中國的村學非常相似,也是統一請老師,然後麵向全體公民的孩子,不分貧富,統一招收學生。這樣,有的村學經過改造,就變成了最早的現代學校。在新學校裏,和過去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學習的內容。從背誦一本本的古書,變成了學習數學、自然科學、語文、外語等現代的知識。不過不管學習什麼樣的知識,要是你不努力、不動腦筋的話,肯定都是學不好的哦!

泥板學校

前麵說的都是中國的學校,那麼,外國的學校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嗯,這個就要說到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發源地——中東的兩河流域了。在那裏,蘇美爾人最先發明了楔(xiē)形文字,這種用楔形木棍“寫”在泥板上的文字,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符號。直到今天,考古學家還沒有完全解讀出它們的意義,看來,當年的蘇美爾人學習它們時也不會很輕鬆吧?

比起學習楔形文字的“難度”來,當時的“上學”更是個體力活!學習的時候,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葦稈或木棒、骨棒做筆,把字刻在半幹的泥板上。等泥板幹了,“作業”也就寫好了。課本呢,也都是一塊一塊的泥板組成的。幸好這些“課本”都是公用的,就放在教室裏。上課的時候,就搬出來看;下了課再放回去。不然的話,背著這樣的“課本”上下學,簡直就要累死人嘛!

印度的“家校”

我們的近鄰印度,在古代就有了發達的科學與文化。那時,由社會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僧侶在家裏開辦學校,教授七八歲的兒童。他們入學時,要參加隆重的典禮,通過老師的考驗,及格者才能進入老師的家中,開始長達十二年的學習。

他們學什麼呢?原來,在印度有一本非常古老的經書,叫《吠(fèi)陀》。孩子們學習的主要就是這部經書中的內容。老師們認為,教授這本“聖書”是在為神效命,所以不收學費。不過,學生的父母還是要給老師一些豐厚的禮物,作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