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回 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灰盡火亦滅4(2 / 3)

天賜大笑道:“就算是栽贓陷害又有何妨?這法子小薇想到了,愛妃想到了,這執筆之人也想到了,所謂英雄所見是也。隻有孟文英老實正派,雖有滿腹經綸,偏偏想不到這個刁鑽歹毒的主意。壽親王被蒙在鼓裏,我也不加點破,由他去活動,讓許敬臣說不清道不明,乖乖就範。”

吳明霞佯嗔道:“你繞著彎子罵人,我是如何刁鑽歹毒,你倒說說看。”天賜笑道:“我的好明霞又溫柔又體貼,又聰明又善良。為夫失言,該打該打!”吳明霞又羞又喜,談笑之中兩人擁入羅幃,席間枕畔,商定下鋤奸之計。

壽親王得到天子的旨意,不敢怠慢,當天便聯絡了幾十名大臣,第二日便聯名上表參奏。天賜煞有介事,佯作大怒,將表章遍示群臣,發付公議。一時間群臣爭相傳抄,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先皇辭世之時,曾選定壽親王,安國郡王,許敬臣,馮其昌四人為顧命大臣。除許敬臣外,其餘三人都已在表章上具名,可見來頭不小,不可等閑視之。平時與許敬臣走的比較近的一班臣子不敢貿然上疏駁斥,行中庸之道兩不得罪的一班老好人也不明聖意,坐以觀望,等待時機倒向得勢的一方。許敬臣卻不甚擔心。群臣聯名彈劾也不是第一次,每次都由皇帝出麵圓轉,不了了之。這一次鬧得雖凶,料想皇帝太後都不會坐視。隻要有太後在,他的權位就穩如泰山。

許敬臣萬萬沒有想到,皇帝已經不是從前的皇帝,群臣聯名彈劾正是出於皇帝的授意。太後當天便得知了消息,為保護他這個同胞兄長,喚來皇帝代他講情。皇帝跪地向母後謝罪,申訴苦衷。太後拗不過兒子一番祖宗社稷的大道理,又為兒子的摯情所感,母子二人達成諒解,隻要趕他下台。

足足等待了三天,宮裏毫無動靜,皇帝即不下詔撫慰,也不降旨問罪。朝中卻鬧得沸沸揚揚,情勢越來越不利。許敬臣被逼無奈,隻有上表請罪,盼望皇帝能降旨寬免。不料表章連上三道,均如石沉大海,皇帝留中不發,顯然僅僅是請罪還不能令他滿意。群臣得知消息,紛紛見機而作,落井下石,上表彈劾許敬臣之罪。就連其死黨周煥文楊秉中等也各懷私心,不肯相助。許敬臣沒奈何隻得求助於太後,買通內侍送書入宮求太後出麵。得到的回音卻令他更為失望,太後以後妃不可幹預政事為由婉言謝絕。

許敬臣自知大勢去矣,終於死心。再厚顏留下,徒然惹人恥笑。雖然難舍高官顯爵,但性命更為重要。皇帝如此處置,也算給他留足了麵子,再不識趣隻怕要步劉進忠後塵。深思熟慮之後,他忍痛上表,告老辭歸。宮裏立刻就有了反應,皇帝準其奏請,下詔免職,其文曰:

內閣學士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廟,統理四方,輔朕之不逮而治天下也。卿前掌吏部,輔翼先帝,卒無忠言嘉謀。今佐朕,出入三載,憂國憂民之風複無聞焉。卿秉社稷之重,總百官之任,上無以匡朕之闋,下無恩澤加於百姓。複有專權亂政之譏,納奸通叛之議。書雲:任賢勿貳,卻邪勿疑。卿雖至戚,朕未敢以私誼而廢國事。上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印授,罷歸。

這份詔書措辭十分嚴厲,許敬臣最後一線希望也破滅了。再次上表謝恩,封還印授,舉家還鄉。自念雖失勢丟官,但能夠平安去職,卅載宦囊所積,足夠舒舒服服了此餘生,心中不無慶幸。皇帝派遣京軍三千隨行,名為保護,實則監視,書信來往,一體禁絕。周煥楊秉中這些勢利小人自然不會前來送行,許敬臣冷冷清清離京,息下複出之心。返鄉之後,含怡弄孫為樂,終老於斯。

許敬臣一去,其黨羽皆懍懍自危。皇帝卻沒有太大的舉動,丟官免職者隻有周煥文楊秉中張元佑三人,其餘一概不問,人盡其材,能用則用。董良佐趙弘弼二人入京請罪,皇帝非但不加追究,反表其功績,各加升賞。原先的次輔馮其昌依例升任內閣首輔,閣臣的空缺由兵部尚書袁畏三,新任禮部尚書吳正誠充任,群臣也無異議。皇帝的這些舉措令群臣疑慮盡除,深服德威。其後考查百官政績,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奸臣庸才漸去,孟文英宓日華等一幹新進獲得皇帝的寵信,朝政為之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