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回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頭1(2 / 3)

蕭若男見好就收,並不戀戰,傳令退兵。官軍都是騎兵,來的猛去的也快,轉眼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司馬玉雁氣憤難平,率軍緊追不舍,趕下十幾裏路,仍不見官軍蹤跡。郝大鵬駱邦正怕中埋伏,勸說司馬玉雁收兵。司馬玉雁卻不理會,繼續督軍前進。想到來時誇下海口,就此收兵,實無顏回營去見父親。

又追出不遠,道路漸絕,前麵是一片低矮的山丘,林木叢生。賊眾接近到一箭之地,官軍伏兵齊出,箭如飛蝗,賊眾接連中箭落馬,亂成一團。蕭若男乘勢率軍殺回,又是一場混戰。待司馬玉雁奮力殺退蕭若男,衝入樹林,官軍弓弩手卻已經盡數退走。

司馬玉雁折了三四千人馬,懊喪地返回大營,向父親交令。司馬長風並不生氣,安慰道;“這一仗雖吃了點小虧,卻探明了敵軍虛實。他們不敢與我軍正麵交鋒,隻管行奸使詐,占些小便宜,濟得甚事。”嘴上這樣說,心裏卻著實不安。初戰不利,官軍並不如他相象中容易對付。

當天夜裏,官軍複至,東邊放火,西邊鼓噪,吵得司馬長風一夜未眠。第二天依舊如此,司馬長風一紮下營寨,官軍即來邀戰,一擊即走,入夜之後便不停地騷擾。一連數日,司馬長風寢食難安,頭痛不已。

司馬長風不是庸碌之輩,雙方強弱之勢他看得清清楚楚。他這次起兵五十萬,數倍於官軍,利於速戰速決,卻不利於相持。無奈各路官軍忽東忽西,一時摸不清底細,不能輕舉妄動。這一日探馬來報:皇帝親統大軍屯紮於九裏山。司馬長風聞訊大喜,當即傳令各營加速前進,直取九裏山,尋機與官軍一決雌雄。

接連渡過澮河沱河唐河汴河,眾軍長途跋涉,皆疲憊不堪。司馬長風卻不許休息,生怕官軍遁去。諸葛楨等勸諫不可輕兵冒進,司馬長風全當成耳旁風。據九裏山一日近似一日,各路探馬回報,官軍不但沒有退兵,反而日漸增多。司馬長風求戰之心更切,催得也更加緊了。

兵至濉河,終於遇到官軍的抵抗。這一次不是小股遊騎,而是大隊人馬,足有三四萬眾。兩軍隔水相持,官軍陣中一將挺槍而出,大叫道:“某乃後軍大將韋應麟。司馬長風鼠輩,你已經落入聖上布下的天羅地網,何不早早下馬歸降,以免一死。”

司馬長風大怒,馬鞭前指,賊眾大舉渡河。官軍沿河一字排開,萬箭齊發,密集如雨。賊眾中箭者無算,順河漂流而去,水色皆赤。無奈賊眾勢大,人人奮勇,前赴後繼,官軍抵抗不住,才一接戰便四散而去。司馬長風四顧滿山遍野黑壓壓的人馬,誌得意滿,仰天狂笑道:“昏君,今日必取爾狗頭。”眾軍士歡聲雷動,連日疲勞頓消。司馬長風傳令鳴鼓而進,數十萬大軍直取九裏山。

一路北行,四望皆是無邊無際的大平原,遠處隱隱可見一帶連綿的山影。左右稟道:“龍首請看,那就是九裏山。”漸行漸近,山上景物一覽無餘,光禿禿的山坡上哪有官軍的蹤影。眾將十分懊惱,諸葛楨進言道:“龍首,官軍不戰而走,其中必有奸謀,不可不防。”

司馬長風大笑道:“昏君畏懼我軍聲威,狼狽遁去,有甚奸謀?今日便在九裏山上紮營,明日一鼓作氣攻下徐州,略取山東,直搗京師,看這昏君還往哪裏逃?”眾將哄然稱是,各催本部人馬向山上擁去。

忽然,山背後鼓炮齊鳴,伏兵四起,無數官軍象是從地裏冒出來的,轉眼間滿山皆是,殺聲震天,看旗號當是皇帝親統的中軍。眾將皆驚,司馬長風卻大笑道:“昏君不來尚能逃得性命,他這一來便走不掉了。眾將士,給我殺上山去,取下昏君狗頭。”這一聲大笑以絕頂內力送出,聲傳十裏,幾十萬賊眾聽得清清楚楚,無不為之振奮。也不等主將號令,一窩蜂似地向山上衝去。

山頂的官軍不慌不忙,弓弩手射住陣腳,神機營將士抬出各色火炮,有數百尊之多,在山頂上一字排開。中軍令旗一出,炮手點燃引信,隻聽一聲聲巨響震天動地,一道道火龍騰空而起,落入賊陣,卷起團團烈火濃煙。賊眾陣形密集,頓時死傷無數,亂成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