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桑巴國度(下)
地理風物
作者:浦元伊
雖然巴西的曆史隻有短短的500多年,然而,就在這幾百年間,巴西接納了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的大量移民,是名副其實的移民大國,巴西因此也被稱為“民族大熔爐”。這種民族融合也使得巴西文化具有多民族的特質。
歐洲的翻版與再造
巴西的主流文化根植於葡萄牙。巴西是葡萄牙人一手塑造的,他們在巴西這片土地上開始了文明的移植與再造。
語言和宗教是葡萄牙人留給巴西最深的兩個烙印。在整個南美洲大陸,隻有巴西一國孤零零地說著葡萄牙語,這在它的南美兄弟中顯得有些另類。葡萄牙語在巴西的植入展現出葡萄牙人的勃勃野心。一位知名葡萄牙作家曾經說過,如果有一天葡萄牙在歐洲衰落了,巴西是葡萄牙曾經輝煌的最好證明,葡萄牙語將永遠不會消失。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國家,巴西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天主教信徒。《巴西的第一場彌撒》是第一幅在巴黎藝術沙龍展出的巴西藝術家作品,這幅油畫生動地描繪了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阿爾瓦萊斯·卡布拉爾和部下抵達巴西大陸後舉行的第一場天主教彌撒儀式。畫中,葡萄牙人虔誠地跪在十字架前,低頭默默祈禱,感謝上帝的賜予,而從未見過白人的巴西印第安人好奇地圍著他們,對他們的宗教儀式交頭接耳議論著。這一場景是巴西300多年殖民曆史的開端。在殖民時期,大批天主教傳教士湧入巴西,並在殖民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時的印第安人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為了使其歸順於葡萄牙,神父們致力於傳教、歸化、改宗,試圖通過宗教同化印第安人,達到統治巴西的目的。
如今的巴西,從社會製度到學校教育,無不滲透著宗教的影響力。巴西的法律中沒有死刑,這主要源於天主教的教義,要去感化罪犯,而不是用死亡來複仇。巴西的教會學校、機場等公共場所都設有祈禱室,以滿足教徒做禱告的需求。天主教堂的大量建設還推動了巴西建築藝術的發展。栩栩如生的浮雕、精致華美的油畫、五光十色的玻璃窗,將歐洲的巴洛克風格鮮活地傳遞開來。巴西的許多博物館、歌劇院、政府大樓甚至居民住宅都沿襲這一建築風格。巴西法定節假日之多,也有天主教的功勞,因為一半以上的假日屬於宗教節日。其中,最引人矚目、被譽為“世界上偉大的表演”——巴西狂歡節,就是天主教節日之一。
繼葡萄牙人之後,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也蜂擁進入巴西,其中以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人為主。他們的到來,使得巴西的歐洲文藝氣息更為濃鬱和豐富。
在被葡萄牙人發現之前,除了陶藝和岩畫,巴西當地的印第安人沒有創造出有影響力的藝術品。1816年,酷愛藝術的國王堂·若昂邀請了一批法國藝術家來到巴西,為當地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基礎,甚至可以說,開辟了巴西與歐洲的“藝術外交之路”。這批優秀畫家創作的水彩畫、素描、雕塑等作品,是最早全麵記錄殖民地人民生活、巴西曆史戰爭狀況以及歐洲各種藝術風格的珍貴作品。
濃縮咖啡·烤肉·豆飯
巴西的飲食習慣深受歐洲移民者影響。
1727年,咖啡種子被引進巴西,歐洲人開始在巴西大規模種植、生產咖啡,咖啡成為19世紀推動巴西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力量。咖啡不僅活躍了巴西的經濟,成為其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而且,還將歐洲人的飲食習慣留給了現代巴西人。巴西人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咖啡,他們最喜歡喝的是濃縮咖啡,一杯咖啡通常隻有60毫升,巴西人將之稱為“cafezinho”——從字麵上來理解就是“小小杯咖啡”,名副其實。
巴西的飲食餐具以刀叉為主。麵食、披薩是餐桌上的“常客”,餐後的西式甜點不可缺少。發達的畜牧業使歐洲人的食肉精神很好地延續在巴西的飲食文化之中,巴西烤肉香溢四方。它以牛肉為主,雞肉等肉食為輔。烤肉要用炭火燒烤,用這種原始的方法能夠將最純正的肉味還原出來。烤肉被插在一根長半米左右的鐵棍上,燒烤期間,廚師會不斷旋轉烤棍,並陸續刷上幾次油,肉香瞬時撲鼻而來。最後,侍者一手拿著烤肉棍,一手揮舞著鋒利的切刀,將烤肉一片片切在顧客盤中。這種獨特的就餐方式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