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有時候不僅解決了生存的問題,而且展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曆史。一道道佳肴如同一個個故事,向人們娓娓訴說。
16世紀伊始,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殖民者在巴西建立殖民統治以後,從非洲運入大量黑奴充當勞動力。他們在甘蔗地、咖啡園中夜以繼日從事著最苦最累的體力勞動。為了與饑餓對抗,他們將主人舍棄的豬和牛的耳朵、尾巴、鼻子等,與赤豆一起煮著吃,這就是“豆飯”。即使豆飯使用的是主人不要的材料,黑奴們也隻能在周末主人舉辦家庭聚餐或宴請貴賓之後,才有機會享用。因為,隻有這些時候,才會有多餘的肉被主人扔掉。
如今,豆飯經過不斷改良,已經成為巴西最有名、被廣泛消費的佳肴之一。它以赤豆、黑豆為底料,經過幾個小時與肉和蔬菜的燉製,富含大量纖維、蛋白質等人體所需元素,所含熱量卻非常低,是兒童、老人、減肥人士的最佳選擇。豆飯豐富了以歐洲飲食習慣為主的巴西人的餐桌,將非洲烹飪文化融入其中。
在那段黑暗時期,巴西黑奴們迫於生計創造了豆飯。為了紀念這段心酸的曆史,在每周六,巴西大多數餐廳都會提供豆飯服務,提醒人們在享用美食時不忘創造者的艱辛和奴隸製的罪惡。
亞洲文化的微小縮影
宣布獨立後,廣闊無垠的巴西大陸隻生活著500萬~600萬歐洲和非洲移民,還有幾百萬與世隔絕的印第安人。巴西麵臨著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大片肥沃的土地因無人耕種而荒廢。在此背景下,巴西打開了移民的大門,接納來自全世界的移民。除了廣納歐洲移民外,巴西還把目光投向人口眾多的亞洲,特別是中國。
中國移民是最早抵達巴西的亞洲移民。早在19世紀初,葡萄牙人就借用殖民澳門之便,用種種手段陸續擄走數千名中國人,到巴西從事茶葉種植、鐵路建設、開礦等體力勞動。這些最初的中國移民並沒有受到良好對待,加之思鄉心切,很多人都自殺了。他們留給巴西的除了茶葉,並沒有更多中國元素。
自1900年起,大批廣東人及台灣人為躲避戰亂和饑荒移居巴西,他們真正打開了中國和巴西之間的移民通道。這些移民如同他們的前輩一樣,在陌生的大陸上艱難謀生。如今,在巴西生活著15萬左右的中國移民。中國移民對巴西文化的影響遠沒有進入巴西的中國產品來得強烈,反倒是中國的鄰國——日本,是在巴西最大的亞洲移民。
1893年,巴西政府派出代表團到中國,與當時的清政府談判,希望能夠帶走一批中國移民,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於是,他們又將希望放到了日本。當時的日本剛剛經曆明治維新,工業化發展使得大批農民失去了土地。正當日本政府為解決這些農民的生存問題頭疼時,巴西代表團的到來無疑是雪中送炭,雙方一拍即合。自1908年起,日本政府開始有組織地向巴西輸出勞動力。這一移民巴西的浪潮在1959年左右隨著日本經濟的轉好而接近尾聲。至此,大約有30萬的日本人移居巴西。
如今,巴西是南美洲日本移民最多的國家,居住著大約150萬日本移民及其後裔。日本文化也對巴西本土文化產生了影響。在巴西餐廳中,不乏壽司、刺身的身影。幾種比較典型的日本食品,如刺身、醬油的日文名字,已經成為巴西葡萄牙語的外來詞。日本柔道是僅次於卡波耶拉、在巴西深受歡迎的武術形式。
從歐洲搬來的建築
葡萄牙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影響,不僅塑造了巴西的文化、飲食、傳統,而且還永遠地停留在巴西的建築中。
在殖民時期,對歐洲建築藝術的追求是主流。葡萄牙人將歐洲華麗的教堂、劇院和博物館“搬”到了巴西。走在裏約熱內盧市中心和一些老城區,恍惚之間總有一種置身於歐洲的感覺。
榮耀教堂建於17世紀,是葡萄牙人在裏約熱內盧建造的第一個巴洛克風格的教堂。這座教堂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居住於巴西的葡萄牙王室成員均在此教堂接受洗禮。它一共有3層,第一層和第二層不重疊的部分為八角形,從空中往下看,好似數字“8”。教堂主樓內的藍色瓷磚壁畫均來自葡萄牙裏斯本,描繪了《聖經》中的故事。
巴西利亞大教堂則獨樹一幟,仿佛要打破歐洲人留給巴西的固有建築理念。它摒棄了繁雜華麗的裝飾藝術,選擇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它是巴西利亞第一個建成的地標性建築。外形如同拔地而起的皇冠,由16根曲線形的混凝土柱子支撐起來。教堂廣場上有4座青銅像,分別代表著耶穌的4位門徒,他們守護著教堂並默默訴說著耶穌的神跡。教堂內部則“清心寡欲”,不見歐洲天主教堂常有的鍍金雕像、巨幅油畫、精美裝飾,它的天花板由透明玻璃組成,讓人一走進教堂,就有一種通透明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