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語言學變體研究與語言教學之間有著密切的本質聯係。除了傳統的“交際能力”的概念在英語教學的應用外,語言變體研究對改革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改善課堂師生互動以及加強我們對非言語交際的認識均有很大指導作用。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變體研究;英語教學
一、引言
社會語言學以研究社會語境與語言運用的關係為主要對象,即語言是如何隨著社會階層、性別、年齡、地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各種語言變體均成為社會語言學的具體研究對象。自20世紀60年代作為一門新的應用型邊緣學科從英美等國家開始傳播以來,社會語言學不斷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借鑒和吸收理論和方法,從宏觀的語言規劃、語言態度、語言狀況研究到微觀的麵對麵交際的互動過程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現代英語教學越來重視語言學習主體的研究。而語言學習主體的研究包括對學習者個人差異和語言學習過程的研究,所以我們必須找出導致語言使用個人差異的因素以及影響語言學習過程的原因,而社會語言學的主要課題就是各種語言變體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共變關係。所以我們可以說英語教學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性,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本質聯係。
二、語言變體研究概述
2.1.語言變體的定義
語言變體是社會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術語。“語言變體是由具備相同社會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種語言表現形式。雖然語言變體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在實際研究中,人們常常把它劃為兩大類:地域變體(regional variation)和社會變體(social variation)。地域變體由說話人的地域差異產生,如漢語中的上海話和廣東話;社會變體則由說話人的社會屬性(性別、種族、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差異而產生。
2.2語言變體的性質
第一,社會語言學認為,某種原本無地位差異的地域方言一旦被賦予某種習慣性的社會觀念,就可以轉化為具有價值取向的社會方言而有地位高低之分。以上海話為例,隨著上海經濟迅猛發展,上海話也從一種普通的地域方言很快轉化為一種強勢社會方言,並常常與“經濟發達、大城市”等概念聯係在一起,而西北地區的一些方言卻與“經濟欠發達、憨厚”等概念相關。所以地域變體和社會變體具有相對性。
第二,從社會語言學觀點出發,每一種語言都會有多種地域變體和社會變體。霍姆斯(Janet Holmes)認為,各種語言變體的地位從語言學角度考察是平等的,都可以完成某種信息交流功能,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它們表麵上的差異(如上海話與西北話的聯想差異)是受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影響而人為強加上去的。語言變體之間功能的互補性也為語言學習者集中精力學習某種語言變體、而不是平分精力學習所有語言變體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三,語言變體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語言變體既可以指稱宏觀層麵上的語言(language)、方言(dialect)或語體(style),也可指稱微觀層麵上的單個語音、語法或詞彙項目。因此,語言變體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概念。以英語為例,從使用範圍分,英語可分為技術英語(technical English)和非技術英語(non-technical English),;從使用方式分,英語又可分為書麵英語和口頭英語;從語言表達的特定社會文化內容分,英語可分為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加坡英語、日本英語和中國英語等;從使用場合分,英語還可分為正式英語和非正式英語。語言變體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表明,即使是講本族語的人,也隻是掌握了語言的基礎,即語言的共核(common core) ,要想掌握本族語所有變體的功能是極其困難的。
三、語言變體研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3.1. 語言變體研究與教學內容:要重視中國英語現象
語言變體研究的理論貢獻體現在對待教學內容的選擇態度上。曾經許多人一直認為學習材料要原版材料,學習效果評估是“能夠說純正的英國英語或美國英語”。而對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人們常常有忽視的傾向。我國英語界前輩葛傳先生首先提出“中國英語”,之後李文中進一步歸納了中國英語的特點:中國英語是以規範英語為基礎,表達中國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特有現象和事物;它不受母語的幹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等手段進入英語交際,使用的英語詞彙、語音和語篇具有中國特點。總之,中國英語是一種有助於傳播中國文化,而又能被規範英語所接受的英語變體。例如three Represents(三個代表),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藥), comparatively comfortable life(小康生活)等等。既然中國英語作為英語變體的一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國的英語教學內容就應該做相應的調整。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在介紹英語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語言材料。然而現在我國使用的各種英語教材中,有關中國內容的課文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就是偶爾出現一兩篇相關文章又會被認為這本教材編得“不地道”。過去我們強調引進,強調信息輸入,現在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強大,信息輸出部分日益顯得重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己經成為我國當今對外交流工作的重要目標。而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以便使國人能夠通過英語正確表達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思想內涵以及新生事物,英語教學內容的適當調整尤其顯得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