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小娜,女,15歲,河北省某重點高一普通班學生,走讀。看起來身體較弱,性格文靜內向,不善言談,在班裏沒有知心朋友。上課有時走神,喜歡寫日記,同學反映她經常上網。農村家庭,和父母一起生活,經濟條件中等。父母都是初中文化,父親經常外出打工,母親在家照顧她。這是入班兩周來她留給我的初步印象。
事件起因:“叮咚”早晨5點半,一條短信引起我的注意:“老師,我是小娜,您在嗎,我不想上學了,也不想活了。” 作為班主任,我每天早晨要和學生一起出早操,匆忙之中,我隻回了幾個字:“老師在學校等你,一定來啊。”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裏,我走近了她和她的家庭,開始了一個特殊家庭的個案指導過程。下麵我以三個場景、人物旁白和問題分析的形式展現小娜的家庭教育環境。
場景一:周日上午,媽媽在打掃院子,女兒從屋裏走出來,“媽媽,寫完作業了,我來幫你吧。”“不用,寶貝兒,你快去複習吧,明年就要升初中了,一定要考上重點中學啊。”女兒被推回屋裏,“你隻要學習好就行,什麼活都不用幹。”女兒點點頭,把該洗的書包扔給了媽媽,看了看牆上一大排的獎狀,又低下頭看書了。快中午了,女兒走出來央求媽媽,“媽媽,我又寫了兩篇數學題,我想去找小紅玩一會兒,行嗎?” “不要去了,自己在屋裏看一會電視吧。一會兒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啊!”女兒一臉的無奈。
媽媽的心聲:我們夫妻不能生育,從她滿月抱養她以後,我就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她身上,一直對她隱瞞了她的身世,想等她長大後再慢慢告訴她,我很怕鄰居和同學一不小心說破,所以很少讓她出去玩。我對她要求很嚴格,期望很高,她也很有出息,乖巧聽話,學習也很優秀,老師很喜歡她。
問題分析:
1、童年和少年期是同伴關係依從性的高峰期,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孩子的溝通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同情心、愛心等美德也逐漸發展起來,並且有利於孩子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這裏媽媽人為地造成同伴隔離,壓抑孩子玩和遊戲的需要,則可能阻礙孩子獲得愛的需要,即剝奪了她在同伴中可能獲得的社會性愉快,也即影響她的愛的情感的成長。
2、家長的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正常需要,當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時,會產生受挫感和沮喪情緒,孩子表麵很順從,但心理慢慢在產生壓抑和逆反。也容易使孩子缺乏做事熱情和獨立生活能力,依賴家長,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責任感的缺失。
3、家長重智育,輕情感培養。父母帶著一種補償心理,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到孩子的身上,期待兒女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更由於非親生子女,家長唯恐周圍鄰居會有微詞議論,更投注了巨大的熱情和期望在孩子身上,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向孩子灌輸“學習最重要的”的觀念,由於孩子年齡較小,她會將這一觀念內化為自己的需求,隻有在學習優秀時,她才能體會成功感。
場景二:中考前一個月。晚上9點多,女兒還沒有回家,媽媽問了老師同學,都說她下午沒有去上學,媽媽正急得團團轉,嘴裏不停地念叨。突然門開了,女兒一臉木然地站在門口,“你去哪兒了,急死媽了,怎麼這麼大膽子敢逃學了?”媽媽一邊責罵,一邊把書包摔在地上。“我去網吧了。你又不是我親媽,管得著嗎?”媽媽一下子後退幾步,癱坐在地上,女兒嚇呆了。
媽媽的心聲:知道她逃學,我真的很不明白;當聽到她說去網吧,我就更生氣,因為好孩子是不去網吧的;尤其是最後一句話,就像一個驚雷在我頭上炸開:一個保守了15年的秘密就這樣被揭開了......她怎麼就變成一個壞孩子了,變得這麼沒良心呢?我陷入了絕望,真的要崩潰了。
問題分析:
1、由於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家長的關注點都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遇到困境或不能接受的事情時,覺得自己很不幸,一怕別人知道後會瞧不起自己,不能坦然接受,二不懂得尋求父母老師的幫助,隻好選擇逃避。被親生父母拋棄的痛苦感占據了上風,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掩蓋了養父母的養育之恩,導致她的情緒低落和失控,而且無法集中精力上課,成績快速下滑,在無法保持優秀的成績和名次的同時,也失去了學習動力,她對自己的學習目的產生了懷疑。這說明她學習動力單一,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2、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是不斷探索自我、重新建構自我的關鍵時期。小娜的自我體驗很深刻,但自我意識還很不成熟,自我調控能力亟待發展。她的內心變化也存在著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開放性和閉鎖性等多種矛盾,在主觀自我和客觀自我的分化過程中,容易發生自我混亂,而無法認同自己,這時正處於“心理斷乳期” 。
場景三:媽媽發現存折上少了3000多元錢,小娜一開始說不知道,後來冷冷地承認是自己拿了,中考前和暑假期間上網吧打遊戲聊天並和網友通電話陸續花掉了。媽媽怒不可遏拿起地上的笤帚,朝女兒打過去,爸爸在旁邊趕緊說:“快躲啊!”她不躲閃,也不喊叫,任由媽媽打,打累了,媽媽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邊哭邊數落,一邊訴說養育孩子的不易,爸爸打工的辛苦,恐怕被別人指責不善待非親生孩子的壓力,對她的期望轉為了無奈和絕望。她靜靜地看著,聽著,慢慢走過去想扶起媽媽,可媽媽一把推開她,“門外反省去!過幾天把你送到你親生父母那裏去。”爸爸在一邊一支接一支地抽煙。到深夜小娜才被允許去睡覺,睡夢中幾次被噩夢驚醒:她不想去那個她曾悄悄去看過、破舊而陌生的、裏麵傳出陣陣麻將聲的所謂的家。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條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