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隱性管理模式是相對於顯性管理而存在的一種管理模式。隱性管理模式的提出並不意味著要徹底取代原有的管理模式,而是旨在彌補和完善現有管理模式。該模式倡導從轉變管理思路入手,推動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從目標設定到具體策略的轉向。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隱性管理;顯性管理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意味著高校教師整體、全方位和持續的發展。關於這個問題人們的意識愈來愈明確,那就是,要實現高校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僅僅將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作為一種理念予以宣揚是不夠的,還需要思考“究竟如何推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鑒於高校係統的複雜性,再加上高校教師職業特點的獨特性,“隱性管理”是一種值得提倡的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管理模式。該模式既能保護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又能激發高校教師專業提升的動機,最大程度地滿足高校教師的精神需要,實現高校的自我更新。
一、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之隱形管理模式的提出
隱性管理並不是一個全新的術語,而是相對於顯性管理而存在的一種管理模式,是顯性管理模式的重要補充。它主要是指通過各種隱蔽的手段和方式來達成管理目的。所謂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隱形管理模式,是指在充分尊重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學術旨趣與人格魅力的前提下,運用各種人性化和隱性的管理手段與方法,保護高校教師的專業自信,激發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並最終實現其專業成長。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之隱性管理模式的提出,主要基於下麵幾個方麵的考慮。
首先,長期以來圍繞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在管理理念上出現了兩種誤區。
第一種誤區表現為將高校教師排除在專業發展之外。有人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中小學教師的事情,高校教師無需也不必倡導專業發展。理由是,高等教育事業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專業化程度很高,高校教師的工作性質使得所謂的專業發展完全是多餘的事情。另外,高校教師進行“高深”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專業發展,毋需專門強調他們的專業成長。這種思路體現了在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方麵的狹隘認識:僅僅將高校教師的“專業”內涵限定在“研究”或“學術”方麵,對“教學”、“情感”、“倫理”等方麵少有關注。[1]在管理實踐中,這種思路體現為針對高校教師專業發展采取自由和放任的策略,缺乏明確、係統地提升高校教師專業能力的思路和計劃,最終導致高校教師處於一種自由生長的狀態,師資隊伍良莠不齊,教師整體素質提升緩慢和滯後。
另一種誤區則表現為針對高校教師專業發展采取規範化和量化的方式,忽略高校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與複雜性。“規範化管理”習慣把所有的考核管理指標進行統一的定性與定量化處理,建立一個可以直接用軟件來管理的考核體係。這種管理思路重視管理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但卻使得教師成為永遠的“被動執行者”。高校教師的各項工作完全被嚴格的規章、明確的職責和獎懲措施等控製。至於量化的管理思路則體現為對於高校教師的評估注重量化方式,缺乏質的評價,傷害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性,很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弊病。[2]
上述誤區的存在使得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要麼被懸置,要麼被錯誤地定位,長此以往必將使高校教師和高校發展麵臨“雙輸”。隱性管理模式的提出旨在淡化這兩種誤區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另外,隱性管理模式與高校教師職業的天然特性有著高度契合。高校作為創造知識的主體,“不但有圖書館、網絡等這些技術和設施承載著大量的以資料、學術科研成果、數據為形式的顯性知識;而且它擁有巨量的隱性知識。”[3]所謂的隱性知識主要是以高校教師為代表的群體所擁有的各種知識。具體而言,是指高校教師(教授、專家、學者)所獨有的、與眾不同、未公開的(隱藏在其個人大腦、思維習慣和行為過程中)教育教學和科研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能、心智模式,以及個人經驗、心得體會、靈感直覺、價值取向等。[4]傳統的管理模式注重顯性知識,輕視隱性知識,既阻礙了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的外化,又容易導致大量的隱性知識流失。倡導隱性管理模式突出了對於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的尊重和重視,以人性化的管理策略激發並實現高校教師隱性知識的產生、流動和轉化。
二、隱性管理模式的實施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