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於城市山水之間
封麵專題
2010年9月17日,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舉辦的“觀城:2010上海國際版畫展”展出了來自美、英、法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33位藝術家的104件版畫作品。貴州畫家曹瓊德的版畫作品《城市鏡像》在版畫展上引起廣泛關注,上海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主任盧治平評價道:“這組版畫作品可以被看成是一篇新的現代城市寓言:摩登的高樓拔地而起,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呼嘯而來,未及退出的牛馬牲畜麵對突然降臨的新生事物和現代符號,疑惑驚恐一臉茫然——城市化浪潮在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也造成社會生活的陣陣暈眩與種種不適。”
為此,我們采訪了著名畫家曹瓊德,他平實、淡然的敘述與他的作品中激昂的生命氣息形成巨大反差,且引發我們關於城市、現代化、文化變異、生命指歸的思考。
《鳳凰周刊-生活》:請你談談您最崇拜的藝術家,您的藝術風格是否受其影響?
曹瓊德:我最崇拜的中國藝術家是黃賓虹,特別是黃賓虹晚年的作品,既是一種傳統的山水畫,又達到了一種極端自由與自在的書寫意境,把傳統文人山水畫推上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峰,把我們帶入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中。
我最崇拜的西方藝術家是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作品中,現代社會生活中人的孤獨無助與欲望得到最充分的具有完美繪畫樣式的詩意的表現,沒有人像他一樣把都市中的房間、床、衛生間、人與風馬牛不相及的剖開的血淋淋的動物,通過一種獨具特點的視覺樣式表現出來。作為一幅繪畫作品是這樣的概括簡潔,無論是色彩與造型都極具張力。
從我的角度來看,我非常地欣賞老一輩版畫家的版畫,比如說古元、彥涵、王琦先生等在三四十年代創作的版畫作品,樸實、動人與生活有一種直接的關係,有一種單純的直指人心的力量。
《鳳凰周刊-生活》:您認為最震撼心靈的作品是什麼?
曹瓊德:2007年5月,我在上海博物館看了一個展覽《美國藝術三百年》,其中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的一件名為《尼亞加拉大瀑布》的作品讓我十分震撼,傑夫·昆斯在這件作品中描繪了幾條膝蓋以下穿著高跟鞋的女人腿,背景上繪有麵包、奶酪、大瀑布和遠山,每一樣物體都采用了極為寫實的方法描繪,這幅作品充滿了情色意味,但整幅作品又沒有任何直接描繪色情的地方,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件寫實的作品具有這樣大的魅力,把人帶到一種情色的、想象的、具體的繪畫空間中,讓人視覺觀賞之後又思索良久。這是一幅少有的傑作,這幅作品重新複興了寫實藝術,把寫實藝術帶到一種罕見的思想高度。
《鳳凰周刊-生活》:有人將您的創作分為三個階段,自然崇敬、文化變異與消失,城市現代化以及現代化帶來的問題和困惑等等,請談談。
曹瓊德:我的創作分為三個階段:
我在80年代的創作題材主要來源於貴州山地,1988年至1989年間,我創作了一組岜沙係列繪畫,這一組繪畫並不是根據岜沙這樣一個具體的村寨描繪出來的,而是根據對黔東南自然山地、木頭榫合的村寨民居概括組合後創作出來的一組繪畫。畫麵中,木榫合的房屋框架、山、雲彩以及畫麵中濃烈的紅色、黃色、翠綠色、黑色構成了一個勃勃向上、充滿生機的世界。而這樣一個世界十分符合我當時的內心需求,一個自然神論者,一個把大自然當成宗教一樣頂禮膜拜的人。
90年代中期,中國所有城市都在大規模地拆老房子,貴陽有一幢非常漂亮的老房子萬家祠堂,這幢房子被拆除的時候我和我的朋友們在廢墟中轉悠了幾天。這幢房子並不僅僅是一幢建築,它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生活樣式,一種文化,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所有這一切瞬間化為灰燼,十分讓人痛心,我利用在廢墟中撿來的牆磚創作了一幅作品《萬家祠堂》。這幅作品的創作過程讓我難忘的有兩點:一是為了達到某種想法,繪畫的方法是可以很不一樣的;二是除了形式主義的繪畫、唯美的繪畫,還可以有關注人的生存與文化變異的繪畫。而這個過程首先是你有一種想法,而後創作的方法隨之產生,再通過這種新的方法做出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