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全能大師麥放明(1 / 1)

藝術全能大師麥放明

名人堂

麥放明(1912—2003),祖籍廣東中山茅灣,1912年出生於上海。因父親是美英煙草公司北方經理,麥出生不久即全家遷往黑龍江赴任。麥12歲獨自赴上海寄住姨母家,就讀於法國教會辦的啟明女校。在該校加修繪畫、英語。1928年,進入上海新華藝專,1929年秋轉學報考國立杭州藝專被錄為民國十九年第三屆學生,攻讀西畫專業,師從林風眠,並兼修聲樂和鋼琴,是學習成績全部為A的高才生。在校期間,她的作品水粉畫《少女與鴿》、《仙鶴與鹿》曾分獲1933、1934年兩屆國際亞太地區拉山基金①一、二等獎。曾將其中一枚拉山基金獎牌送給同學王朝聞。

她以“綠之”筆名在《良友畫報》和《女神》雜誌上發表多幅畫作。她的反對法西斯戰爭的作品《戴防毒麵具的聖母與聖嬰》被選作《良友畫報》封麵,成為上世紀30、40年代與潘玉良、蔡威廉、方君璧、唐蘊玉、孫多慈齊名的知名中國女畫家。在學生時代,她還參加了“西湖一八藝社”、“藝專歌詠隊”、“西湖劇社”等進步藝術組織,除了繪畫還參加話劇演出。1935年畢業後在杭州女職校教書,與母校一直有聯係。

抗戰爆發時,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丈夫伍均耀(白夫)加入空軍服役,隨空軍行動。1937年日軍近逼杭州,杭州藝專被迫撤退。因自己一人拖兒帶女還要照顧公婆,她遂請求隨母校同行,林風眠校長特批她帶公婆子女隨校內遷。途中和藝專同學們一道畫大幅抗日宣傳畫,還奉林風眠校長指派,到張治中將軍轄下湖南學生集訓大隊任戲劇指導。1938年歲末,她一家隨母校抵達貴陽。之後,杭州藝專繼續西撤昆明,而她卻因家庭拖累無法成行。抗戰勝利後,又因子女增多經濟困難,無力返杭州,從此留居貴陽。

在藝專遷至沅陵期間,常書鴻先生約她同往敦煌,但此時因她拖家帶口,又在逃難之中,無法如約。1939年張大千路過貴陽時,又一次約她去敦煌,同樣因家累未能成行。

一到貴陽,她就主演了由李樸園先生排演的抗日獨幕劇《黃鶯兒》,1939年2月4日日機轟炸貴陽,她創作了最早的貴州抗戰題材油畫《貴陽二·四轟炸》(由貴州省立圖書館收藏),1942年10月在貴陽展出,影響非常大。

此後她又畫了以流亡難民的淒苦為題材的水粉畫《賣花女》,此畫為當時貴陽市長何輯五購得。另一幅描繪押送途中死亡壯丁的《埋葬》一畫,展出後竟遭時任貴州省主席穀正倫下令追查政治背景。

麥放明在貴陽從事音樂、美術教育,同時也參加話劇活動。當時,貴陽戲劇界為抗日救國服務的活動達到最高潮,她在《雷雨》、《日出》和《原野》中分別飾演繁漪、陳白露與焦大媽等主角,她的演技老練純熟,台風高雅,是貴陽戲劇界的台柱,在當時的貴陽可稱佼佼者。抗戰時期,她還在眾多話劇裏擔綱主角和導演話劇。因為她兼有繪畫、音樂的雄厚功底,不但身兼導演與演員,還是所參演戲劇的舞美設計師和音響效果師,對貴陽的話劇事業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

麥放明1945年任貴州省民教館藝術部主任。1952年,貴陽師範學院和貴州省話劇團同時調她,她最後選擇了到貴陽師範學院當教師。她在貴陽師範學院藝術係首開貴州油畫教學,並且自編、自譯各專業課教材講義,教授油畫、水粉、水彩、素描技法課和色彩、解剖、創作理論課。隨著院係專業的調整,她曆任貴州民族學院、貴州大學、貴州省藝校、貴州省藝專美術專業講師、副教授,為邊遠落後的貴州培養了眾多優秀美術人才,為貴州高校美術教育作出畢生的奉獻。

麥放明1957年被錯劃右派,“文革”中備受衝擊。雖然自上世紀50年代以後她的創作受到限製,但1978年平反後創作了宋慶玲畫像《玉蓮頌》,從全國眾多備選作品中脫穎而出,現陳列在廣東中山縣中山紀念館內。1987年以75歲高齡退休。2003年離世。

麥放明的繪畫藝術才能早就被多位大師賞識;她還是一位優秀的女高音聲樂家,並且能譜曲作詞;她還能演能導戲劇;一個藝術家在多項專業上均有所成就實屬不易,堪稱藝術領域的全才。

(注①:美國拉山基金會是世界性動物保護慈善組織,每年向亞洲地區征集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