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貴陽的中華北路(1 / 1)

貴陽的中華北路

曆史點滴

中華北路地段直至1626年建外城之前還在貴陽城北門外,之後才逐漸形成街道。原來從老城北門(現噴水池附近)開始的路段依次叫黑石頭街、廣東街、南京街,這是貴陽舊時繁華的商業、金融中心。1927年,貴陽城修建馬路,黑石頭街、廣東街合並改稱為西成路。1929年,在該路南端——也就是現在噴水池的位置建貴陽最早的城市廣場,中央樹一尊周西成銅像,民間俗稱為“銅像台”。直至1936年才將西成路、南京街合並改名為“中華北路”,與中華中路、中華南路組成南北向的中華路。1941年中華路拓寬到9米,從六廣門至大南門全鋪成石塊路(與今天省府路東段尚存的路麵一樣),而六廣門外的街道叫市北路。

解放後,1951年中華路改造為混凝土路麵,以後中華北路延長與後建的北京路相交,1986年省政府至北京路口的市北路一段並入中華北路。如今的中華北路,北起省政府,南至噴水池,是橫貫貴陽城區南北的中心主幹道中華路的北段。

中華北路上,省政府所在地原來是以何應欽名字命名的敬之植物園;雲岩區公安分局所在地原是明嘉慶五年(1800年)所建的正本書院,又稱北書院。人民體育場是國民黨二十軍軍長楊森1936年修建的合群體育場,又稱六廣門體育場;市北小學是1946年由貴州省政府主席兼貴陽市市長楊森(與以上楊森為同一人)將原軒轅宮改造而成;現已搬遷的成都路小學所在地是四川會館。

中華北路與六廣門體育場一牆之隔的坡地處有一棟歐式風格、中式結構的西洋式建築,這是民國時期貴州省政府主席毛光翔的別墅,有三層主樓、二層跨樓和廂樓,磚木結構、青磚瓦、上下式推拉窗及圓拱門,貴陽人稱其為“毛公館”。1935年曾作為蔣介石親自指揮圍剿紅軍的行營。1936至1939年存放過故宮博物院部分南遷的文物。1938年馮玉祥來貴陽視察貴州兵役和部隊訓練時,也下榻於此。解放後曾作為貴陽市郊區機關駐地;貴陽市烏當區行政中心。現在用於辦公和民宅。

“毛公館”見證過國共兩軍對峙和國寶文物的存放,雖然曆史內涵豐富,但至今沒有任何保護標誌,剩下的僅是年久失修的頹垣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