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吃國產奶粉是“國恥”嗎?
近日,幾則有關跨境消費的新聞頗為觸動國人,一是“德媒接連炒作中國人買光奶粉,超市拒賣給中國人”,二是“中國遊客赴日本瘋搶馬桶蓋,上午來貨下午搶光”,最刺激國人心靈的則是香港法官吳蕙芳在審理走私奶粉案的一句話:自己國家出產的奶粉,自己國民都不敢吃,是一種“國恥”。到底是部分國人太崇洋媚外,還是國貨太不爭氣?
【推崇洋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原產國的“刻板印象”】
最近報道的中國人去日本旅遊買的首選產品,是溫水洗淨的馬桶蓋。這種有抗菌、可衝洗和座圈瞬間加熱,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的馬桶蓋,國內市場罕見,這或許是構成漂洋過海去日本買國產馬桶蓋的理由。不過,相信對於多數購買者而言,以上理由都不是花國內十倍價格買一個馬桶蓋的最大理由,最大的理由應該是“產自日本”,這些其實都是源於對日本產品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一句話,“日本製造就是好”。
事實上,很多遊客在去日本之前,可能都沒聽說過什麼虎牌、象牌電飯鍋,但都毫不猶豫地花幾千塊人民幣把電飯鍋抱回了家。中國人對日本製造的這種“刻板印象”,來源於長期日常生活中,對各種日本電器和其他產品接觸後的感受——美觀、精致、實用、耐用。這種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成了對“日本製造”的認識,以至於對日本製造業、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認識。
不少中國人已經了解到,日本製造業的共性是有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和勞動者,有挑剔苛刻的消費者,產業內有眾多的供應商,有眾多的同業競爭者和激烈的競爭環境,於是才有了如今被廣為稱道的“匠人精神”,才有了日本製造的好口碑。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中國遊客對日本產品的信任到了“迷信”的程度。對於很多歐美國家的產品,很多國人也廣泛存在著這種信任。
【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發達國家的產品要更好】
消費領域的“原產國刻板印象”,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群體社會心理學現象。很多人批評“崇洋媚外”現象,認為不少國人對外國產品的推崇有盲目之處。但問題在於,多數人對一個產品的認識,尤其是複雜產品、精密產品的認識,是很難靠自身的知識就能進行全麵評判的,借助別的工具進行評判是普遍現象——例如權威組織的認證,權威人士的推薦等等。
在許多消費領域,“原產國刻板印象”往往就是決定性的——人們總是認為日本的電器是最好的,法國的奢侈品是最好的,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是最好看的。這就好比現在很多人認為蘋果的數碼產品就是最好的,不管蘋果出的產品功能如何、參數如何,買就是了。不過在更多情況下,這種信任都體現為對原產地的信任。
這種信任,實際上是一種對國家能力的信任,而不是對具體品牌的信任。有研究顯示,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普遍認為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要更好。中國的消費者普遍相信跨國公司的品牌產品質量比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更好,即使是國內的名牌產品,其質量總的來說也不如跨國公司。這種信任的差別,更能體現出“發達”二字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