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的未來在哪裏
鬱悶的中國消費者最近隔三岔五就會被嘲笑一回,前有跑去日本買中國生產的馬桶蓋了,後有在國外奢侈店裏搶貨卻蹲在門口啃方便麵……
鬱悶的當然還有中國的企業家們,當華為發布Watch時,隻有稀稀拉拉的一點掌聲,而蘋果Watch發布,大批媒體簇擁在台前現場直播每一個細節……
以上種種,讓人不禁要問:中國的消費者這是怎麼了?中國的製造業這是怎麼了?
【社會轉型真正的國貨,不多見】
中國消費者對國貨的不信任和對外國產品的過度信任如今已經變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因此,這也讓中國製造業總是找不到揚眉吐氣的感覺。然而,這種所謂的習以為常仿佛古已有之。
時間追溯到民國初年,那時候其實是“愛用國貨”這個口號誕生的時候。彼時中國民族工業剛剛起步,為扶持民族工業,當時政府和民間都曾提出“愛用國貨”的口號。那時候的國貨,質量的確不如洋貨好,在《多收了三五鬥》這篇課文裏便有很好的證明。
到了抗戰年代,“愛用國貨”是跟“抵製日貨”口號一起喊的,作為曲線抗日的一種方式。當時,政府成立了“國貨合作社”,相當於國貨專賣店。不過,抗日時期,洋貨居功甚偉。由於中國有些部隊的槍還是1870年代前後漢陽兵工局造的,俗稱“漢陽造”。抗日部隊用槍多半來自德國,後期來自美國。汽車飛機大炮都是洋貨。真要用“漢陽造”,估計抗日戰爭要打到80年代,隻用國貨是不現實的。
1949年之後,由於外國企業撤出中國,大家隻好用國貨,而用洋貨是一少部分人的特權。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中國才陸續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係,最著名的就是“上海貨”,從手表到短褲都是。在一些重要的工業領域裏,早期對蘇聯的依賴比較大。飛機大炮都係蘇製,最牛的汽車是伏爾加。
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其實已經很難分清國貨和洋貨。一件東西,很可能是美國設計,印度和台灣生產零件,然後在中國組裝。因為在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分工在整個世界的範圍內完成,抵製洋貨愛用國貨變得不太容易。
【中國製造業的桎梏,不好破】
在產業的中低端呆了那麼長的時間,全社會都迫切需要從這種桎梏中解放出來。所以,當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說,中國製造不用蘋果要靠政治覺悟時,大家都當了真,以為說出了中國製造業的心聲。
可是,覺悟這個太過抽象的詞,在擁有根深蒂固偏見的中國消費者麵前,輕如鴻毛。什麼都用國外的,什麼都覺得國外的好,連小區名字都要取個不知道什麼意思的洋名字,卻無視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中國製造行銷世界的現實。
這不是病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企業家都是在命運抗爭中不服輸的那一類人。他們要與同類產品競爭,還要與烙在自己身上的低端製造的惡名抗爭,別人輕輕鬆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中國的企業家常常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市場願意給外國產品以寬容,卻以非常挑剔的眼神打量我們自己的產品。公眾懷疑、媒體不信任,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甚至國外對中國製造的態度都比中國人對自己產品的態度要積極、評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