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有很多患者常常問我們:“為什麼別人的牙齒一次就補好了,而我的牙齒還要來醫院好多次才能補好?”
其實,患者問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牙病發生、發展的過程。我們說,在病變僅到淺齲和中齲程度時,經過一次治療,便可以解決問題。而一旦齲齒發展到深齲的地步,就需要經過多次治療了。
齲齒剛發生時,病變僅限於牙齒硬組織的表層(牙釉質層),在這個時候,患者一般沒有感覺,並不知道齲齒已經發生了。隨著病情進展,病變逐漸加深可發展至牙齒硬組織的牙本質淺、中層,此時,患者就會有輕微的冷、熱刺激性疼痛了。當食物殘渣嵌入齲洞時,也會引起疼痛。總之,在齲齒的感染沒有波及牙髓之前,我們將之定義為淺齲或者中齲。在這一階段,齲齒經過一次治療就能補好。
而當病變發展至牙本質深層時,則稱為深齲。此時,齲洞接近牙髓且病變時間長,多數情況下會引起牙髓組織的反應性變化,表現為輕度的牙髓慢性炎症反應或有血管擴張。因此治療深齲時,牙醫應向患者仔細詢問病史,認真檢查,根據病情做相應的治療。如果患者齲洞底部有足夠的牙本質,又無自發疼痛史,在檢查確認其牙髓狀況良好後,牙醫也可以為患者進行一次性充填,一次治療便補好患牙。但是,若患者有自發疼痛史,牙髓處於充血炎症期,那麼牙醫就要選擇延期充填法為患者進行治療了,即牙醫先用安撫鎮痛藥物將製備好的窩洞封好,觀察病情一周左右,若患者無任何疼痛症狀,即可在複診時再做充填。如此一來,患者需要接受兩次充填治療。如果,在封藥後患者出現牙髓炎的症狀,那麼還需要繼續觀察或進行牙髓治療,這樣一來,治療的次數就更多了。
如果患者齲洞深又未及時治療,發生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後,一般需要就診2~3次才能完成治療和充填。這是因為需要將發炎的牙髓拔去通暢根管,使根尖炎症得到引流,並通過根管換藥消除炎症後再行根管充填,完成治療,所以需要幾次複診。如果是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根尖周組織破壞較大,僅通過根管治療不能消除根尖周病變的感染時,牙醫還需要對患牙做根尖的手術才能治愈。這樣治療次數就更多了。
有的患者因為工作等原因,患了牙病未及時治療,往往要拖至患牙劇烈疼痛,甚至影響工作生活時,才來就診。這些心急的患者還常要求牙醫一次就給他們治好牙齒,好讓他們不用再來複診。這種急切的心情,我們很能理解,但是這些患者不明白的是,若在有疼痛、有炎症時強行補牙,會使炎性滲出物得不到引流,從而加重炎症使患者疼痛加劇,並引起麵部腫脹,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
另有一些患者齲齒很深,病變慢慢感染牙髓使牙髓壞死,或在急性牙髓炎得到引流後,患者沒有了疼痛感覺,治療時仍需要將壞死的牙髓拔去,消炎後再進行根管充填,這也需要幾次治療才能完成。
因此,在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前,我們不能回答患者其牙病所需要的治療次數到底是多少。有的牙病患者需要接受幾次治療才能痊愈,而有的則可以一次“搞定”,這完全是由患者的病情來決定的。一般說來,病情越輕則需要的治療次數越少,病情越重則需要的次數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