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蘚最為常見的發病部位是頰部,常呈對稱性發生,單側發生者少見。其次為唇部、舌背、口底及齶部。發生於牙齦者為最少。
口腔扁平苔蘚的分類方式也有很多。為幫助大家理解,我們就以口腔扁平苔蘚的臨床表現進行分類。
(1)單純型扁平苔蘚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其臨床表現為丘疹狀病損,呈環狀、樹枝狀、條紋狀及斑塊狀,其特點為珠光樣白色丘疹。用放大鏡觀察,可發現相互交織延伸成線條狀、網狀、環狀、斑塊等多種形態的白色珠光損害,原來都是由呈圓頂狀或半球狀、表麵光滑的小丘疹緊密排列而成的。丘疹表麵都存在角化過度的現象,所以光線照射上去有珠光樣的色澤反射。這種類型的扁平苔蘚癌變的可能性較小。
(2)丘疹型扁平苔蘚。其臨床特點為狀如針頭大小、微隆起的丘疹損害,散在或成簇分布,不成條紋,多見於頰部或唇部。此型的表現與“皮脂腺異位”極為相似,嚴格說來,皮脂腺異位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生理錯位現象,也就是說原本正常的皮脂腺應長在皮下,但發生皮脂腺異位時,皮脂腺錯長在黏膜之下。臨床上可見皮脂腺狀如針頭大小或小米粒大小,呈淡黃色,散在分布,表麵光滑,好發部位與口腔扁平苔蘚相似,為頰部和唇部。患者多無自覺症狀,口腔扁平苔蘚與皮脂腺異位極為相似,醫師們應仔細鑒別。
(3)皰型扁平苔蘚。該型以“皰”為主要特點,不多見但病情較為嚴重,發病原因不清楚。皰的直徑一般為1~5cm,呈半透明狀,較易破潰,皰破裂後有較透明的液體溢出,形成一個淺而平坦的糜爛麵。由於皰的發生有先有後,所以皰和糜爛麵常同時存在,它們多發生於頰、齶、唇及齦頰溝等部位。這種皰型病變應警惕癌變。
(4)糜爛型扁平苔蘚。其臨床特點為不規則形態的表淺糜爛,糜爛麵的基底平坦,界線較為清楚,有黃色的滲出物覆蓋在扁平苔蘚的表麵,周圍充血發紅,並可見微灰白色、帶珠光色彩的條紋。糜爛在口腔黏膜各個部位均可發生,老年體弱者多見,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也會感到疼痛。如果糜爛經久不愈,又有紅斑樣改變,其底部有硬結浸潤增生,失去正常的柔軟性與彈性,此時為謹慎起見,應做活體組織檢查,高度警惕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