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搶救措施中,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是最首要的,如果你身邊出現了危重的病人,你一定不要被血肉模糊的可怕場景吸引所有的注意力,你首要做的是查看病人的呼吸,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清空病人口腔裏的痰或嘔吐出來的食物(用手指摳出來),然後將病人的頭側枕向一邊。
看患者的循環狀況
血壓計你一般不會有,有也一般不會用,即便用了也不一定準——是這樣的,來一個危重病人,護士會向我報告其血壓值和氧飽合度,但我還要親眼看一下病人,觀察他皮膚顏色如何?摸一下手或腳,如果他全身蒼白、冰涼、發冷汗——不管護士報的數值怎樣,你一定要先把他當成是循環係統有問題的危重病人來對待!
總結一下,你試著當一下醫生,可以這樣判斷身邊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險:
步驟1:看神誌(喊名字,搖身體,扇耳光);
步驟2:看呼吸是否急促、全身是否發紫(或口唇、手腳是否發紫);
步驟3:看循環,是否全身蒼白、冰涼、出冷汗。
如果你把握不準,那對方一定是危重病人,不管是不是,你先當危重病人處理,因為——你不是醫生。
心肺複蘇術
無論如何得堅信奇跡
我在醫學院算不得是好學生,甚至連教誨我的老師的姓氏也沒能記好,但有些課還是曆曆在目,印象最深的是一堂關於藥物過敏的課。
教授在課上講了一個他親曆的病例,大致是他在中山醫附一院讀博時,科裏收了一個青黴素過敏的女大學生。之前她感冒發燒了,她的父親——一個世上最悔恨走上行醫這條路的鄉村醫生(我認為是這樣的),從他眾多的棕色廣口瓶中掏出了幾片青黴素類藥片,讓她服下了。等這位可憐的父親抱著心愛的女兒出現在重症室時,她已停止了呼吸,當醫生向這位父親表示已盡力時,他撞破了重症室的玻璃門,推倒了幾個試圖阻止他的護士,堅信奇跡的他親自對女兒行心肺複蘇。一個多小時後,他也昏迷在病房。在這期間,他呼喚著女兒的小名,在淚水中努力地堅持著盡量準確地行心肺複蘇。所有的醫護人員(包括我的老師)都含著淚在他旁邊等待奇跡。可惜的是,奇跡並沒有出現。
奇跡沒有這麼多,這是真的,但心肺複蘇卻給了人類很多奇跡(盡管沒有給那位最痛不欲生的父親)!相信我,學會它並不是很難,盡管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用上,但你應該要懂!因為當心愛的人閉著眼躺在你懷中,你不能隻是緊握著他(她)的手、熱淚盈眶!在淚水中垂首一吻或掙紮著挪過去雙手交織在一起,這些是三流的言情電影才幹的事。相信奇跡,相信可能,正基於此,才有了人類現在的醫學成就!
PeterSafer於1958年發明口對口人工呼吸,因為簡單易行、潮氣量大而被確定為呼吸複蘇的首選方法;1960年,WilliamKouwenhoven等發表了第一篇有關胸外心髒按壓的文章,被稱為心肺複蘇的裏程碑。口對口呼吸法和胸外心髒按壓的結合,配以體外電擊除顫法,構成了現代複蘇的三大要素。而對於你,一個非專業人士,心肺複蘇就可具體歸結為“ABC”:氣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環(Circulation)。
危急關頭你應該這樣幹
假若很不幸,你的親人突發地在你身邊沒了呼吸、沒了心跳(我也希望這事不要發生在你的身上),那請你趕快行動!奇跡不會等你表達完了悲痛和愛意後才從容降臨。
你要做的是馬上檢查下病人發生了什麼事(不要超過10秒),大聲叫他(如果你想,也可扇他一耳光),看病人有沒有反應。假若沒有,趴下來聽一下病人有沒有呼吸,也沒有的話,這時你應該一方麵聲嘶力竭地喊出“來人呀!救命啊!”另一方麵指揮他人打急救電話。打電話的人要鎮靜,不要慌張,並準備回答以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