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夏季簡易養生法
夏季養生是老年人四季養生法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夏季“養陽”、“養心”、“養神”的基本原則以及老年人的一些特點,可采用以下的簡易養生法。
1.指壓兩眼間,預防心髒病
用手指觸摸鼻根(雙眼之間鼻梁凹陷部分),用拇指、中指並攏壓揉該處,要隨著心跳節律按摩,每次1分鍾即可。此時,該處皮膚溫度會上升,是夏季寧心安神、保養心髒的好方法。
2.輕敲腦部,預防夏季頭痛
一般來說,預防夏季頭痛,隻須用5個指尖輕敲頭部即可。先敲整個頭部,如果在敲打時,發現有特別舒服之處,就可以把該處作為重點輕敲,至少3分鍾。
3.按摩“天柱”。防治中暑
將大拇指貼住天柱穴(在頸肌外側緣入發際處),把小指和中指貼在眼尾附近,然後頭部慢慢歪斜,利用頭部的重量,壓迫拇指來按摩天柱穴。按摩該穴位能很好地預防中暑,還能改善頭暈、耳鳴等中暑症狀。
4.“嗬”字功
麵向東方靜坐,叩齒36次,用舌攪至唾液滿時,漱口數遍,分3次咽下。咽唾液時必須猛然有聲,用意念送到丹田,然後吐氣發“嗬”(he/喝)音,發音不要大聲,自己能聽到即可。此功法可以穩定心神,治療心病。
5.夏曰晝寢法
人的睡眠可分為正相和異相兩期,前者表現為睡得“很死”,深沉安靜;後者則睡得“很淺”,常有夢境出現。人過70歲,機體為了自身的需要,能自發性地增加異相睡眠時間,而異相睡眠時間的延長,能使壽命延長。夏日晝寢可誘導異相睡眠的延長。“晝寢”的具體方法可自由掌握,既可午後臥室安枕,也可坐而假寐,每次的時間一般以一小時為宜。
秋日私語
一、三秋養生各不同
1.初秋養生重點
俗語說:“熱在三伏”,而製冷食冷飲,不吃不潔瓜果,以免濕熱、寒濕內蘊,毒滯腸中,誘發腸炎、痢疾等。
2.中秋養生重點
“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所以養生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這個時期人的汗液蒸發快,因而常出現皮膚幹燥,皺紋增多,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甚至會毛發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同時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在飲食上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適當多吃些芝麻、核桃仁、銀耳、蘿卜、西紅柿、藕、梨、香蕉、蜂蜜、乳品、百合、沙參、粥類(如八寶粥、百合銀耳粥等)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此外,還應重視塗擦護膚霜等以保護皮膚,防止幹裂。
3.晚秋養生重點
俗語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節過後,秋風肅殺,天氣漸涼,深秋時節,北方冷空氣活動頻繁,晝夜溫差懸殊,天氣乍寒還暖,冷暖變化極不規則,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最容易引發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在這個時期誘發與加重,故養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並重視參加冷水浴等耐寒鍛煉,注意增加衣服,但不宜一次增加太多,以有利於機體提高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正如俗語說:“春捂秋凍,不生百病。”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應該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危險疾病的突然發作。
秋雨綿綿,秋風瑟瑟,氣壓較低,氣候變化劇烈,這個時候人們最容易感到沉悶抑鬱,無精打采,意誌消沉。特別是老人和在外的遊子,在陰雨天更顯得格外沮喪萎靡(因陰雨天鬆果體活躍,腎上腺素、甲狀腺素分泌受到抑製所致)。所以秋天要特別注意調整情誌,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養樂觀情緒,保持內心寧靜,對老人等要特別注意防止自殺等意外。如果是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外出旅遊登高賞景,最有益於身心健康。常言道“禦寒鍛煉自秋始”,秋季裏,為了抵禦更加寒冷的冬天的到來,適應嚴寒氣候的侵襲,就應該不斷提高自己身體的抗寒能力,注意耐寒鍛煉。
二、秋季養生重養肺
中醫學認為,秋季燥氣當令,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由於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現一派“燥象”:常見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少津、大便幹結、皮膚幹燥甚至皸裂等症。秋燥之氣以中秋為界,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分。如秋初久晴無雨,秋陽暴烈,屬溫燥性質。深秋初涼,西風肅殺,屬涼燥性質。但無論溫燥、涼燥,總是以皮膚幹燥、體液缺乏為其特征。五行之中,肺髒屬金,旺於秋季。因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與大氣相通,外合皮毛,與大腸相表裏,故燥邪最易傷肺,引起咳嗽或幹咳無痰、口舌幹燥、皮膚幹燥、便秘等症。因此,秋季養生應遵循中醫養生中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注意護陰潤燥,以養肺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