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春、夏、秋、冬各不同——四時養生(8)(1 / 3)

西醫治療多服用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用石蠟油、複方薄荷油之類滴鼻,以滋潤鼻黏膜。中醫中藥以養陰生津潤燥為主,如清燥救肺湯、增液湯,或用鮮蘆根30~60克煎湯代茶飲等。

十二、秋天老人謹防腦血栓

有資料表明,秋天為腦血栓發病率最高的季節。其中又以清晨時60歲以上的老人發病為最多——尤其如廁時。

1.為什麼老人在清晨如廁時會發生腦血栓呢

(1)秋季氣候幹燥。老人經過一夜的睡眠,吸進的是幹燥的氧氣,呼出的卻是濕潤的二氧化碳,所以要消耗掉人體內的大量水分。特別是老人的血黏度較高,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緩慢,加上較硬、較脆,缺少彈性,特別是腦部血管較細,一旦血液流動受阻,很快就會形成腦血栓。

(2)因為很大一部分老人的腸蠕動功能差,大便容易幹結。老人在清晨如廁時,蹲的時間過長,使周身血液流通不暢,會使大腦供血供氧不足,加上老年人在大便時消耗大量體力,此時老人最容易發生腦血栓。

2.怎樣在多事之秋避免發生腦血栓

(1)清晨如廁時,改蹲式為坐式,大便時間不能太長,適當控製時間。

(2)清晨起床後,用白開水250毫升加食鹽0.5克左右,溶化後飲用,其目的是降低血黏度,保證血液流動通暢。睡前飲適量白開水,以保證夜間體內的消耗。

(3)多食水果、蔬菜,以利潤腸通便,水果有蘋果、香蕉、梨等;蔬菜有韭菜、山芋、芋頭、藥芹等。

(4)晚飯前用蜂蜜15克(約一食匙)對水50毫升飲用,因為蜂蜜不僅有潤腸通便功效,常服還可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使老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5)每日吸氧3~5或10~20分鍾,可使機體含氧量高,使組織細胞活力增強,從而延年益壽。

十三、秋天睡覺莫貪涼

立秋之後,金風送爽,人們都感到舒適。臨睡之前,都喜歡開窗而臥,在涼爽的氣溫裏進入夢鄉。然而,初秋時節正是寒暖交替、冷熱交鋒之際,冷空氣開始活動。前半夜暑去爽來,很是宜人;後半夜寒邪下注,室內暑濕上蒸,二者相交在一起,寒濕之邪便常常同時侵襲人體。一年之中的換季階段,對人體健康幹擾甚大。

人秋以後,人體為了適應新的氣候,機能就需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使體溫和其他生理功能保持正常。秋季天氣涼爽,人體毛孔張開不再排汗,濕氣內留,人們為了貪圖涼快,晚上開著門窗睡覺或久居陰涼潮濕之處,都是感受寒濕的原因。一般說來,常見症狀有:全身酸重、肌膚麻木、脘腹痞滿、便溏下痢、四肢無力、周身關節疼痛等症狀。夏秋之交,濕熱氤氳,再夜受寒邪,因而受病時常見上述症狀。

所以,人秋天氣轉涼時切莫貪涼。入睡之前,一定要關窗閉戶,以防止寒濕之邪入侵,保持健康。

十四、天高氣爽防秋乏

在不同的氣溫、濕度、氣壓等綜合氣象條件下,人體會有不同的反應,這種生理變化實際上是身體機能的一種自動調節,以維持機體的平衡。炎炎的盛夏,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係統的負擔增加,神經的緊張活動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償,失去了較多的“老本”。

秋季,氣候涼爽宜人,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複到原有的平衡狀態,人體也因此感到非常舒適,處於鬆弛的狀態,不過機體卻有一種莫名的疲憊感。這種狀況就是“秋乏”。它是補償盛夏季節帶給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也是機體在秋季氣象環境中得以恢複的保護性措施。

解除秋乏的方法有很多。下麵為您羅列些小方法,空閑時,不妨做一下,有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節食欲

秋季切忌暴飲暴食,同時也要少吃辛辣燒烤類食物。

2.忌怒氣

少發脾氣可以有效地解秋乏。

3.常梳發

經常梳理頭發可以擴張皮下毛細血管,促進新陳代謝,保持頭腦清醒,並且消除疲勞。

4.多擦麵

用雙手或幹毛巾揉搓麵部,使麵部紅潤。

5.舌舔齶

用舌頭舔牙齒上齶,可以起到提神、補氣、養心的作用。

6.齒數嗑

牙齒多活動,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齒健康,有助於消除疲勞。

7.呼濁氣

應多走出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良好的呼吸係統機能。

8.咽唾液

咽唾液可促消化,開胸理氣,增加內髒、氣管功能,延年益壽。

9.目運轉

經常走出戶外,眺望遠方,結合眼保健操揉搓眼睛,可以醒腦解乏。

10.耳常彈

用手多揉搓耳朵,或多聽聽音樂激活聽覺神經,有助於減輕疲勞。

11.脊背暖

秋季早晚溫差大,應及時地增減衣物,防止感冒,保護五髒六腑。

12.胸宜護

保持體溫,可以增強免疫力。

13.腹自揉

用手掌按摩腹部,適當揉搓,可以助消化、消除瘀積、益氣強身。

14.穀道拖

收縮、上提肛門,可以提神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