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童年(一)(2 / 2)

說起童謠,顧婉婷想起了丟手絹。開始前,準備幾塊手絹,找一塊草地,然後大家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遊戲開始時,大家一起唱起《丟手絹》歌謠:“丟手絹丟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後麵,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快點快點捉住他……”被推選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外行走或跑步。在歌謠唱完之前,丟手絹的人要不知不覺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被丟了手絹的人要迅速發現自己身後的手絹,然後迅速起身追逐丟手絹的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奔跑,跑到被丟手絹人的位置時蹲下,如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可表演跳舞、講故事等。如果被丟手絹的人在歌謠唱完後仍未發現身後的手絹,而讓丟手絹的人轉了一圈後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輪丟手絹的人,他的位置則由剛才丟手絹的人代替。

顧婉婷最喜歡玩的是抓石子。到河邊挑選指頭大小的石子兒,一共5粒,大小相當。白色晶瑩剔透的那種最好,如果誰有這麼一副石子兒,絕對夠叫小夥伴們羨慕的。顧婉婷曾經就湊齊了一副石子,為了那副石子,顧婉婷居然把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石頭兒磨成了齊齊整整的圓形。兩人席地而坐,玩時拋起一個石子,按規定抓取地上剩下的,先一次一個,再一次兩個……

男孩女孩都喜歡玩的有跳房子,地上畫著很多方格,有12格、6格的,然後用許多啤酒蓋子串成一圈,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將啤酒蓋子扔在“房子”裏,單腳站立,站進房子,單腳將啤酒蓋子按順序踢進指定格子。

上體育課時,老師喜歡組織學生玩丟沙包。找幾塊小碎布,縫成小口袋,中間裝上細沙再封口,就是沙包了。玩的時候人越多越好,分成兩組,一組站中間,一組分成兩隊分別站兩邊,朝中間這組人身上扔沙包。中間的人若被沙包打中算“死”,直到同伴能用手抓住“打手”扔過來的沙包,一個沙包換一條“人命”,下場者才能夠“起死回生”。

T鎮小學經常有師專的學生過來實習,他們經常帶著學生一起玩老鷹捉小雞,搶板凳,摸瞎子,還有蒙眼畫鼻子。顧婉婷比較喜歡玩蒙眼畫鼻子,因為她常常是最後的贏家。在教室的黑板上畫一個三毛臉圖,眼睛嘴巴都有,卻不畫鼻子,用紅領巾把一個人雙眼蒙上,原地轉三圈,用紅色的粉筆給黑板上的三毛畫上合適的鼻子。

顧婉婷記得弟弟顧正淵和表弟何軍很喜歡玩跳山羊,他們一個人當“山羊”,一人助跑一段後,撐住“山羊”的背或雙肩,雙腿分開從“山羊”頭上越過。“山羊”會越長越高,先是手撐腳背或小腿,然後手撐膝蓋,再站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