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天天:不做CEO,隻做站長(2 / 2)

2008年,丁香園盈利首次突破100萬元。2009年全年盈利300多萬元,今年預期600萬元。以每個月至少登錄一次的標準計算,網站的用戶數量也於近期有望達到200萬。而且在今年年初,丁香園已經完成A輪美元基金的融資。這些令人感官興奮的信息背後,卻是對丁香園這種醫藥專業類網站未來發展空間的理性拷問。

傳統互聯網發展模式,普遍基於用戶數量的積累和使用粘性來尋求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突破,但作為行業網站,用戶基數是可預期的。拿李天天的話說,十幾年來,業內知道丁香園的人已經都泡在上麵了。

同時,如果讓丁香園的200萬醫藥從業人員都按照傳統理解的職業,基於互聯網環境給患者看病,又存在著信息缺失和不對稱等問題,“這裏麵的信息缺失是極其可怕的,甚至會對醫生產生誤導,所以目前來說,網上的醫患互動都不太可靠,”李天天說,“就是之前說的移動終端的互動都隻能停留在健康指導層麵。”

那麼在李天天眼裏,丁香園的出路在哪裏?

“既然是做專業群體網站,我們把人氣放在一個比較次要的位置,而把活躍度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李天天說,丁香園在注冊環節會考慮設置一些門檻,以保證裏麵都是業內人士或與專業相關的人群。在這種封閉式的專業氛圍下,通過一些獎懲機製,在用戶活躍度上麵做文章。比如,跟普通論壇趨同,根據發帖數量、設置命題和解答問題的質量給予積分回贈。

考慮到長期盈利模式問題,李天天則表示,丁香園會逐步由內容驅動轉到由數據驅動。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對用戶行為的分析以及注冊信息在後台生成數據,在此基礎上尋求商機。比如,如果有商業行為的市場調查需求,隻需要把問卷發送到丁香園用戶的信箱或手機,很快就能出調查結果。再者,在用戶個人頁麵定向投放一些跟他個人行為比較匹配的廣告。“互聯網廣告模式沒有變,但是因為目標人群針對性強,所獲取的資料更真實更完整,對客戶來說,能做成一個更有效的投放效果評估,也更有說服力。”除此之外,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科研合作產品,完全基於後台數據分析,對合作夥伴進行匹配推薦。目前丁香園的業務也主要集中在這塊。

然而200萬的活躍用戶對丁香園來說,不止於此。守著中國200萬的醫藥專業人才,李天天還是有想法的,那就是怎樣從用戶與患者對接關係中找到創新的商業模式。

他設想,丁香園提供的科研合作服務,使得在站內已經生成很多Group。如果能讓一個Group對患者進行診治,就如同醫院的會診。這對互聯網醫患互動來講,是很大的創新。

而丁香園之所以遲遲沒有進入到這塊業務,除了上述提到的互聯網導致醫患互動信息缺失的原因之外,李天天認為當下的一些醫患互動網站功利性太強,三言兩語的溝通之後,就建議患者到線下的合作醫院進行診治,隨之附帶的就是產品兜售,“這對患者來說是種傷害”。

但是,丁香園對站內的醫生開放了求醫問藥服務,“這絕對是嚐試。”李天天說,“醫學的分科越來越精細,所以醫生也有這方麵的需求。如果這個服務能讓醫生認可,向患者推廣會更容易一些。”但他也表示,小圈子的實驗很成功,一旦作為產品推出去,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小圈子實驗的前提是用戶的注冊身份是通過驗證的,而且彼此熟悉,敢於直言病情。可假如麵對一位陌生患者,站內的醫生會疑慮傳達信息的準確度所引起的麻煩。而且法律認證、用戶參與方式、收費模式,收入分配機製等問題,目前都還沒有解決方案。

李天天說 “可能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去解決,這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很可能是終極問題,解決終極問題就需要有耐心去等。我們目前還是停留在科研合作,從這一步到醫患互動,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