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物
作者:翟文婷
可以說,丁香園能幸存下來,一定程度上是創始人的理想主義和務實精神所致。包括李天天之內的三位創始人都是醫學背景出身,早年混跡論壇,然後出來一起創業。就是把這個網站做了10年之後,李天天遞給記者的名片上都沒有任何頭銜。當記者問他怎麼向合作夥伴介紹自己時,他回答,“我就說網站是我做的,我想把這個項目做好,所以就來了。”
但是任何網站要想證明自己的偉大和成功,必定要經過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的考驗,這不是光靠理想和學術所能達到的。所以,對於商業化運作不足5年的丁香園來說,未來並非坦途。
站長十年
丁香園的商業化運作始於2006年,彼時,創始人李天天手拎皮箱一隻,南下杭州尋找丁香園可能的落戶之地。雖然距離網站初創已經過去6年,但丁香園的賬麵資金盈餘仍是個0。哪怕隻是想把丁香園繼續做下去,也不得不考慮怎麼賺錢的問題了。
2000年,丁香園起步於為醫藥專業人士提供文獻檢索服務;兩年之後,轉型做專業論壇;在做論壇的過程中發現醫藥人員除學術交流之外的科研合作需求,丁香園基於後台數據分析,為注冊會員推薦可能需要的潛在合作夥伴。直到現在,這也是丁香園目前專注的產品之一。
在此期間,網站一直靠李天天等創始人的自有資金滾動發展,也有天使投資人投了一點錢,維護網站的各論壇版主則是撒豆成兵的全國誌願者。李天天算了筆賬,加上服務器托管等費用,2006年之前的投入也就15萬元左右。
這對各論壇版主意味著“我的地盤我說了算”,沒有盈利壓力和商業束縛,他們專注於學術研究交流,是論壇的意見領袖,一呼百應。所以當丁香園站在商業化轉型的洞門之前時,他們拒絕跨出這一步——他們擔心商家的引入會影響學術的中立性,“然後網站就變味了”。
那段時間,李天天跑遍全國會見各路豪傑,苦口婆心地勸說講解丁香園商業化的重要性,不做就等於在等死。最後,版主們表示理解並支持,李天天則投桃報李,保證丁香園將繼續保持學術的純潔性。此後,丁香園開始走學術和商業相互獨立的兩條線管理模式:論壇由七人管理委員會組成的最高管理機構全權負責,所有丁香園公司的員工都不得進入管委會。如果公司要借助丁香園論壇的人氣進行商業廣告或項目運作,事先必須在管委會備案,版主同意則項目放行,以此來避免傷害學術獨立性的事件發生。早期的丁香園由用戶生成內容,後期又依靠用戶建立了一套供長期發展的製度。
盡管進行商業化的工作已經一切就緒,但李天天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掙錢。通過論壇後台的用戶搜索關鍵詞開發人才招聘和生物試劑耗材的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則是後話了,逐漸地他們才開始把知識競賽、會議直播、專家調研等隱性廣告的運作方式納入到盈利模式裏麵。
但是等他們回過神來時,也發現包括丁香園在內的醫藥行業網站經過數年積累,已經形成“欄目嚴重雷同,創新嚴重不足”的局麵。李天天分析認為,“未來網站的創新應該會集中在技術應用方麵,國內做內容創新很難,一些科研成果的突破基本上都是在國外。”李天天所說的技術應用是指對論壇的文獻管理和用戶交流這兩塊。
他也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是大勢所趨,尤其是三五年之後,技術與內容對接不存在問題。但關鍵是,做什麼內容,給誰看。他們還沒有想清楚。目前國外在這方麵的應用也隻是集中在患者進行的自我管理,信息通過移動設備到達醫生,如果有問題,醫生給予反饋。但李天天認為,醫患應該是雙向而非單向傳遞。針對大眾,移動終端要解決互動對接問題,麵向專業人士則考驗內容創新。李天天認為那些在iPad和iPhone很酷很炫的應用,對專業人士的幫助還是非常有限的。
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