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敬業的口碑(1 / 1)

專欄

作者:陳鴻橋

“敬業”的本意就是敬重,尊敬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每一件事無論大小貴賤都認真去做。其具體表現為勤勉盡責、一絲不苟、善始善終,這其中糅合了一種使命感和道德責任感。這種敬業精神就是最基本的處事之道。

一個企業如果員工不敬業就無法給顧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任何一個想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企業,必須有一大批敬業的員工,並形成一個敬業的企業文化。一個國家如果想立於世界之林,也必須使其人民敬業。隻有每一個人做一行愛一行,才能被稱為敬業的社會。

敬業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提升了公司價值,使老板的預期目標得以實現,但最終、最大的受益者卻是自己。

當我們將敬業變成一種習慣時,就能把工作機會當成學習機會,在多幹活、幹好活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體驗到幹活好的樂趣,從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從思想與業務同進步過程中找到快樂。

一個敬業的人,也許你的工資與職別很低,也許你努力工作仍未得到上司的賞識,但隻要是勤奮工作,隻要是毫不吝惜投入自己的精力與熱情,不挑肥揀瘦,不推諉,不老找失誤或做不好的借口,最終你必然會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並贏得眾人的尊重。即使你是一個很平凡、很普通的人,你也永遠不會成為天才,但你完全可通過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而成為一個專才,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人。敬業的人永遠能找到實現自己價值的舞台,永遠不會失業。

可以肯定的是,當“不敬業”成為一種氛圍時,投機取巧、事不關己盛行,敷衍、偷懶、草率、疏忽、畏難等等這些屬於“不敬業”的行為就會造成一係列可怕的慘劇。

雖然不敬業的人在某個時候可以僥幸得益,但最終卻是為自己的進步設置障礙。當你把多幹活、幹好活的機會推給別人時,實際上就是將自己的學習機會,將自己從工作中不斷獲取的快樂、信心、自尊、進步都拱手讓給了他人,長此以往,就會滑向“邊緣化”的境地。

敬業的口碑,是靠一點一滴、日長月久累積的,是靠對每一項工作的細致入微,是靠把那些看起來最簡單、最卑微的事情都能做到精致、極致的種種表現而逐漸樹立起來的,由此而創設的個人名譽,最終形成的將是個人的品牌與核心競爭優勢,其名聲在社會群體與業界相傳。個人品牌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如同可口可樂的品牌一樣,能產生巨大的能量。但也同其他無形資產一樣,很難獲得卻容易失去。

當一個人被周圍的人稱為敬業的人時,他就是一個受尊重的人,也就是獲取了一個人職業生涯中最大的財富——敬業的口碑,憑著這個“口碑”,這個人可以走遍天下。這個“口碑”就是個人的“護身符”,是無價之寶。

天才隻可偶遇,社會更需要的還是一大批敬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