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公眾人物評說郭敬明與韓寒(3)(1 / 1)

23、公眾人物評說郭敬明與韓寒(3)

“80後”奇才郭敬明

曉昱(中國杯帆船賽創始人、CEO):我沒看過他(郭敬明)的電影,也不打算看。他的書隨意翻過兩頁,從未打算看。我認為郭敬明是一個很懂得用戶心理和模仿學習的人,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他不具備成為這個社會正向價值傳播的視野、格局與能力。與其判斷郭敬明,不如研究下為什麼這個時代會有這樣的人成名。

劉同(光線傳媒資訊事業部副總裁):我覺得倆人都很好,他們真的是把自己的特點利用到了極致,比如說郭敬明,《小時代》不像是一個電影嘛,但郭敬明已經成功地把《小時代》做成一個集體回憶,尤其是90後。跟著韓寒做夢,跟著郭敬明合夥、賺錢我覺得是很多人的夢想吧。在我看來韓寒能在這樣一個社會讓自己的個性這麼自由奔放,且生活得很好,他是不能複製的,郭敬明則可以,所以郭敬明可能會更容易成為很多90後想成為的目標,因為你看他真的沒有什麼先天性的優勢,都是靠自己。郭敬明可能更適合當下對於中國夢的詮釋吧。

彭建峰(彭彭喜劇創作工作室相聲小品喜劇編劇):郭敬明的微博當中,基本上每條超過120字的微博,都會出現一個或幾個錯誤。郭敬明抄襲他人,證據確鑿,卻從不承認,再就是他的作品向來無病呻吟,小資情調,沒任何意義。

劉原(專欄作家):我們不必要求讀者有什麼口味,他們愛什麼自然就是什麼,就像當年的汪國真瓊瑤流行一樣,就像《讀者》、《知音》流行一樣,所以不必過度批評他。應該批評的是他的抄襲。年少的時候喜歡郭敬明,我覺得沒什麼錯,但愛一輩子郭敬明,恐怕就有問題了。現在的韓寒,我覺得他的狀態挺好,沒太把文字當回事,所以更自然一些。郭的文字雕琢痕跡很重,而且雕得很別扭,造作。而韓寒已經到了簡約而不簡單的境界。這是他們的最大區別。

沈嘉柯(作家):之前有媒體采訪了我,把我想問郭敬明的問題又采訪了他。我問他媒體的社會公器意義,他扯到金庸啊武俠啊雜文啊什麼的。他這個回答用來跟韓寒聊比較合適。我隻是說可以不承擔社會責任,但不能反向倡導而已。看來他對於社會責任這種說法,相當糾結了,都已經形成條件反射了。挺逗的。

韓寒這個,怎麼說呢?他的代筆事件出來後,也令我很困惑,我可能還是覺得,他的文字,有父親幫助的影子,這個是人之常情。一個擅長寫作的父親,替孩子改文字,甚至改寫很多,都沒什麼。

琢磨先生(網絡名人):郭敬明、楊冪,包括芙蓉姐姐,他們還都挺好玩的——被那麼多人吐槽調侃,給大家帶來很多快樂,還能繼續堅持自己的事情,挺不容易的。

韓寒的很多鞭辟時政的文章寫得很深刻,對社會的進步是有益的。郭敬明的小說我沒有讀過,所以對於他本人,我不討厭也說不上喜歡,總認為他的作品應該是屬於年輕人追逐的讀物。但我夫人是80後,我們一起去看了電影《小時代》,看完後我吐槽個不停,在我看來那就是一個關於奢侈品的時裝秀嘛,她覺得還行,倆人還因此鬧了“家庭矛盾”—就我了解,因對《小時代》觀點不同在現實中鬧矛盾的事還真不少,可能年青一代從郭敬明的電影中找到了青春的影子,這或許是他們“致青春”的一種方式吧。

(來源:《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