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話語中狂歡(2 / 2)

曾經中國的電影教育最看不起的是好萊塢,但現在真的拍起來,才發現好萊塢那一套價值體係、故事法則的厲害。而反觀我們的商業電影,有什麼值得我們自傲的呢?是《私人訂製》《富春山居圖》還是《小時代》?從這個角度,寧浩的“二流時代”論顯然更靠譜一點。我們最需要的是沉下心來,打好基本功,未必要自卑,但確實要有種學習心態,知道我們除了錢多、市場大,在其他方麵離世界的先進水準仍然遙遠,而不是在這個混亂時代渾水摸魚上下其手,占了這個時代的便宜卻認為是由於自己智慧過人。說得再刻薄一點,看到自己和好萊塢的差距也是一種能力,隻有淺薄的人才會把表象當成實質,而清醒的人則能從熱鬧中看到我們整體從文化到說故事的傳統以及整個電影體製的不足,從而誠懇地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當然,我們理解徐崢的說法,他實際上是在說,先把國內觀眾伺候好,然後再談其他的,說的是咱們大家做事別說什麼大話,先做點實在的。但怕就怕有些人不顧這個話的前因後果,而真的開始毫無顧忌地自我膨脹,這就有違他說這話的初衷了。

“突然發現了自己特可憐,在學問麵前,你特別可憐,你的自信也突然間特別無助。”

這是陳道明講述當年和錢鍾書會麵後的感受。

這可能是本月看到的最為真摯的一句話。它是一味很好的解毒劑,能夠很快地解去電影娛樂業的那種喧囂與浮華。

身處這個色彩炫麗的名利場,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放大,每個人很難被這種氣氛感染,然後被外界和自我催眠,最後失去自我。而陳道明卻罕有地有著一種冷靜,能夠從那些風花夜月之中超脫出來,看到那些肥皂泡背後的空虛,看到自己的蒼白,了解到名利之外,還有種東西更為高貴。

這顯然值得電影界同仁學習,包括那些拍戲要帶四五個助理的明星們,他們應該試著走到那些被營造的光環之外去看看自己,然後他會發現,相對於這個世界,那點光環顯得微弱且蒼白。這裏麵也應該包括那些金貴的大導們,放下自我欣賞和自我憐憫的身段,也許會發現,自己的風格之中,累積了太多的重複與無趣。

在這個電影圈,有著很多尖利的聲音,就如同這屆上海電影節,每個人都如同火槍手,發表著各種靠譜或者不靠譜的雄論,展示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洞見或者偏見。但少有人能將矛頭指向自己,看到在這個鏈條之中,自己的弱點和不足。

但如果能更多地從自身找找原因,那麼這個電影界,將不隻盛產言論,而更多些踏實的身影,將不隻會看到那些極聰明但淺嚐輒止的應景作品,而多一些沉靜卻紮實的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