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銀幕走向何方電影院的放映變革(1 / 1)

“大”銀幕走向何方電影院的放映變革

速覽

作者:Black.V

為追求在電影院獲得更高的觀影體驗,早在20世紀60年代《阿拉伯的勞倫斯》和《西區故事》上映後,就曾嚐試以70毫米膠片的格式進行上映。而在IMAX出現之前,CinemaScope和VistaVision分別是當時兩種大畫麵放映係統,但卻因操作及設備的複雜程度與畫麵質量,最終都被淘汰。直到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的IMAX出現,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底片更大和更高分辨率的電影放映係統才逐漸成熟。

IMAX的崛起與受阻

最初的時候CinemaScope和VistaVision在試圖提高銀幕比例的過程中發現,傳統70毫米膠片在“填滿”整個銀幕(放大500多倍後)容易產生圖像不穩定,所以之後改進的IMAX係統采用了“波狀環行”的技術用於放映,通過增加前置設備的方式,使標準IMAX的22米寬、16米高銀幕解決了穩定性,並且可以等比例在更大的銀幕播放。

但IMAX最初主要仍以非商業用途為主,20世紀90年代後期,IMAX參與了幾部以娛樂性質為主的電影,如1998年的《霸王龍:重返白堊紀》、2001年的《鬼堡》。直到1999年迪斯尼製作了《幻想曲2000》的IMAX版本,首部正常長度的IMAX動畫電影才問世。而隨著2002年重映版《阿波羅13號》和2003年《黑客帝國2》的成功,2003年末《黑客帝國3》成為第一部在IMAX和傳統影院同步上映的影片,才使好萊塢越來越向往更高規格的觀影體驗。

好萊塢的成功,開始讓IMAX準備開疆擴土。但是遇到的問題卻是70毫米放映設備造價過於昂貴,導致了IMAX早期名聲在外,真正一睹廬山真麵目的觀眾寥寥無幾,影院配備一套IMAX係統往往需要花費一筆不小的開支。為此IMAX 開始推出新的解決方案,2008年新的數字IMAX影院問世。數字IMAX開始將70毫米的放映機替換為兩個2k放映機,雖然IMAX相信他們的數字係統大大改進,不過很多堅持膠片的觀眾認為新推出的放映係統會大打折扣,並且更為實際的是兩者在票價上並無區別。像克裏斯托弗·諾蘭的《黑暗騎士崛起》在上映時,就因為是IMAX膠片還是數字引起過很大爭議,一些蝙蝠俠的粉絲驚訝於IMAX膠片拍攝的《黑暗騎士崛起》無緣以最純粹的方式欣賞。

另外,IMAX放映中另一個重要因素音響,也受到了其他同類放映係統更強烈的阻擊。IMAX原本六聲道的“超級音響”係統,在杜比推出更有利的全景聲後,被迫必須做出全新的對策。

巨幕與全景聲組合

一個是目前市場上最優秀的大畫麵,一個是最優秀的聲音係統,但IMAX與全景聲目前為止卻沒有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所以現在絕大多數的全景聲影院還是以普通屏幕尺寸為主,而隨著國內“中國巨幕”搭配杜比全景聲的組合出現,IMAX遭遇了目前所能遇到的最強敵人。

起碼截止到現在,2014年是“中國巨幕”增長最迅猛的一年,尤其是搭配了杜比全景聲後,相對低廉的造價和方便的設備,讓國內不少影城選擇了“中國巨幕”。盡管畫麵比IMAX要小,但視聽體驗在觀眾的反應中要優於IMAX。“中國巨幕”主要是由中影研發生產,其在最初因為版權問題與IMAX產生過不小的爭議,主要原因是二者相似的數字放映模式和核心技術。

在競爭初期,IMAX顯然比“中國巨幕”占據更大優勢,畢竟體量的大小和無差別的票價,觀眾會更願意選擇前者。但隨著杜比全景聲與“中國巨幕”的組合趕超了IMAX在音響方麵的不足,後者慢慢縮小了與IMAX的銀幕差距。

“杜比全景聲”是杜比實驗室於2012年4月24日發布的全新影院音頻平台,官方介紹其“突破了傳統意義上5.1、7.1聲道的概念,能夠結合影片內容,呈現出動態的聲音效果”。它主要是用不同於以往的聲音處理方式,配合多角度全方位的音響實現了聲場包圍,以此摹擬現場感,曾強觀影體驗,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

紛繁的巨幕市場

可以說“中國巨幕”+杜比全景聲成了現在最適合中國國情的一組影院標配。但除此之外,對於影院增長迅猛的中國,除了IMAX和“中國巨幕”外,其實還包括了像PolyMax,“東方巨幕”也紛紛推出了自己更適合目前市場的全新放映係統,並且在呈現3D、2D等不同效果時也有優劣之分。像2014年上海電影節前推出的“東方巨幕”,就以寬22米、高10.5米,Christie激光放映技術搭配杜比全景聲吸引人眼球,所在的上海影城一號廳也以1000多個座位號稱“最大”。時下“大”銀幕的放映不再局限於IMAX,是目前為止放映環節無論好萊塢還是國內最明顯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