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明星的自殺情結
生活
作者:黃佟佟
2014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和英國電影學院共同修複阮玲玉的名片《神女》再次上映,阮玲玉那張最具中國女性特點的頷首低眉照依然獲住了人們的心。雖然是部默片,但阮玲玉的爐火純青的演技一點不輸30年代的好萊塢明星,而影片顯示出30年代上海影業的技術發展,也一點不輸當時的好萊塢.如果不是因為後來的戰亂,也許中國電影水平不會淪落到今時今日的地步。當然,這部電影更讓人著迷的是那個傳奇般的女人:阮玲玉。舉手投足盡是上海美女作派,那種柔豔多姿的媚態讓人心蕩神移,耳邊不知為什麼響起關錦鵬的《玩玲玉》裏那首著名的《葬心》,深夜裏一聲歎息,黃鶯鶯慘怨的聲線升起:蝴蝶兒飛去/心亦不在/淒清長夜誰來/拭淚滿腮/是貪點兒依賴/貪一點兒愛/舊緣該了難了/換滿心哀……
30年代的女明星,似乎沒誰有阮玲玉那樣的名氣,這不光因為她戲演得好,也因為她複雜離奇的情史,她的自殺更為她的傳奇畫了個淒絕的姿勢,雖然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自殺的女電影明星是毛劍佩,但毛幾乎無人知道,艾霞也不算出名,算來,阮最紅,在最紅時因為壓力自殺身亡致社會大嘩,其轟動,其影響之久遠讓人記憶猶新。
也許因為世事太過黑暗,也許也因為女性共同的那種脆弱的喜歡依賴他人的性格,也許潛意識裏,自阮之後,有諸多女明星把自殺當成了一種向社會陳述冤情的極端手段。特別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這種風氣有段時間更是蔚為奇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有接近十位女星都以自殺斃命,1964年亞洲影後林黛在與龍五公子慪氣之後,在寓所開煤氣自殺,1965年女明星莫愁因感情生活重創而服毒自殺,1966年紹氏新星李婷因父親重病且自己又被人誘騙人財俱損而懸梁自盡;1968年金馬影後樂蒂離婚後因為與高遠、陳厚的感情糾葛而心髒病發猝逝,1969年曾經嫁給九龍巴士公司少東雷公子的杜娟在離婚後與同性好友酒後服下大量麻醉藥,1974年豔星白小曼因交往不慎而食迷幻藥離奇死亡,1976年息影女星林鳳嫁給羅姓世家,因老公出軌和公開同居,服食過量安眠藥在其豪宅去世……香港地狹人多,女明星的自殺大部分都掀起了狂風暴雨般的報道,小市民趣味在這裏盡露無遺。
六七十年代這一批女明星自殺的原因多半因為—遇人不淑為情所困,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女明星是在嫁入富家之後自殺,這也跟女明星心高氣傲的性格有關。先是千方百計要嫁個風光的歸宿,但豪門子弟哪有專一的,要大明星們改頭換麵做小伏低成為二世祖們賢惠大度的妻子更是不可能。那時的男人強勢,而那時的電影公司更是勢利,有些女明星一部片子票房不利,電影公司馬上就會轉捧新人,要強慣了的女明星哪裏受得了這樣對待。另外,還有一個曆史大背景,五六十年代這一批女星多半是從大陸來的,家人離散隔絕,困在這南國小島,如果情路迷茫,事業無著,更容易覺得前路茫茫無法可想從而走上絕路。
當然,中國的電影女明星愛自殺也許跟中國人奇特的審美有關,中國人似乎向來就喜歡那種淒厲而怨毒的美感,就像上千年以來,最受歡迎的感情劇永遠是美女被辜負,死後化為厲鬼前來伸冤的故事,從唐人小說霍小玉到明人小說《杜十娘》全是這個路數,自殺似乎是女人唯一能撼動社會那根早已麻木的神經的最後一擊—以死明誌,以身訴冤,腳上紅鞋子,身上紅衣服,鏡子上再用口紅寫“人言可畏”,那都是竇娥六月飛雪的冤情標配道具—這也恰恰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女性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偏低,按正常的軌道她們根本就不具備為自己爭取正常對待的權利,要不然就忍氣吞聲,要不然就以死明誌。但到了八九十年代,自殺女明星越來越少。我去采訪大美女朱茵,曆數起上個時代喜歡自殺的女明星,她臉上露出迷惑不解的神情,不理解那些美女同行為何會走上這條絕路……其實,如果朱茵是阮玲玉的性格,也許被周星馳劈腿時她也可能選擇自殺。但時代不一樣了,人家朱茵自信得不再需要自殺這種武器,女明星們不需要配合所謂紅顏薄命的審美觀去自殺時,多多少少也說明了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提高,隻有最弱最弱的人才需以死明誌,一個正常的有合適規則的社會是不需要用人命來喚醒社會良知。現代的女明星,有社會地位,有大把金錢,也不想依賴男人,誰能逼她們自殺,她們逼別人自殺是有可能,隻要氣不順,發封律師函,咱們秋菊打官司,法庭上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