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濟的增長需要穩中求進(1 / 1)

中國經濟的增長需要穩中求進

楊萬東專欄·產經隨筆

楊萬東,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編審。《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雜誌副總編,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業經濟應用與管理研究分會副會長,參加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主編、參編、參著各類財經教材、學術著作18部,在主流財經報刊發表各類學術文章100餘篇。

201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3年經濟工作的主題是“穩中求進”,2011年同樣的會議提出的則是“保增長,穩物價,調結構”,2010年是“穩物價,保增長,調結構”,三年的主流各不相同,體現出中央高層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同時也體現出下一年度可能出台的政策與經濟的走勢。

2012年是中國繼往開來的一年,中國共產黨的高層成功進行了換屆,2013年則是政府高層的換屆,所以穩的含義就會特別豐富。

從國際的因素看,美國經濟2012年增長較穩健,但財政問題在2013年年初就必須找到解決方法。2013年3月多項減稅政策到期,美國不斷推出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其政策效果在不斷減弱,一旦引發國內的通貨膨脹,已經實行較久的接近於零的低利率政策就會轉向加息,從而對美國經濟及世界經濟都會帶來很大衝擊。

歐洲在2013年還會以歐債危機繼續吸引世界的眼球,但由於償債危機高峰已過,加之歐洲央行采取了無限量擴張的貨幣政策,歐洲的經濟會繼續萎縮和蕭條。失業狀態難有明顯改善,經濟緊縮難見轉機,通貨膨脹對人們生活特別是消費能力的衝擊會很明顯。

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多,所以中國必須注重自身的穩健和穩定。外部市場不穩,出口就難樂觀,占了中國出口絕大部分比重的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的產能過剩問題就會更加嚴重,對農民工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就會比較弱,初步轉移到沿海地區的大量農民工就會有失業之憂和返鄉之求,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會比較突出。中國需要穩住外部市場下降不要太快的同時,也需要啟動內需,這就要增加困難人群的消費能力和勞動者在經濟增加值中的比重。

所以2013年中國經濟首要任務是穩增長,通過穩增長來保就業,通過穩投資和促消費來保增長,同時還要避免由於換屆效應和政績追求各地重新走上粗放經營、外延擴張的老路,使產能過剩和結構問題更加突出,所以在產業選擇上要有新標準,投資成效上要有新要求,發展路徑上要有新突破,改革思維上要有新調整。要避免泡沫化增長、要把增加投資與結構優化結合起來、對壟斷行業和高收入階層要有適當的收入調節政策、要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要對城鎮化建設、農村土地產權和集體林權改革做出新的規劃等。

通過各方麵努力,宏觀上經濟法律製度要更加完善,使經濟波動性減小,應對外部危機和不確定性衝擊增強;中觀上形成一批發展有特色、國際競爭力強的行業,並且形成良性互動的產業鏈條和地區分工,推動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微觀上形成一大批內部管理製度完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技術含量高、品牌價值高、自我發展能力強、市場競爭力突出的企業和企業集群。

總體來講,中國作為從計劃經濟體製轉軌向市場經濟體製的一個發展中大國,加上外部國際市場的調整而導致國內問題的顯形和矛盾的相對激化,而且外部環境在未來數年都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美國在推進再工業化與國際戰略再平衡,歐洲在推進一體化和新工業革命,俄羅斯在積極謀求重回經濟大國地位,由於這些經濟體都在轉向實體經濟,中國在國際貿易與對外投資中會麵臨更為嚴重的市場壁壘和技術封鎖;新興市場國家由於產品具有相似性、勞動力價格仍然低廉而具有比較優勢;美國、歐洲、日本都在依托自身的國際貨幣發行權通過量化寬鬆緩解國內危機,資源性產品的國際價格將處於上升趨勢。中國作為一個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城鎮化發展尚有空間、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現代化潛力較大的發展中大國,在產業發展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民生改善;必須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製,凝聚社會共識;必須切實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落實,麵向國內市場、立足內部消費的擴大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城鎮化的深化與質量提升、市場體製的完善、新興產業的培育、尋找具有更長產業鏈的新經濟增長點等等。使中國經濟在黨政換屆後穩中求進,再現新的生機與活力,引領中國在更高質量的基礎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