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麼是幸福(1 / 1)

什麼是幸福

幸福指數

每個人都渴望好的生活。但什麼才是“好”的生活?近年來,人們開始擔心標準的宏觀經濟統計數據,例如在很長時間裏用於衡量幸福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未能真實反映人民在當前和未來的生活狀況。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強化了這種想法,目前人們普遍認為,GDP方麵的數據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衡量關係到人們生活的眾多因素的角度。即使在經濟艱難時期,當恢複增長對實現很多福利成果,例如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或價格合理的住房十分重要時,政策行動的核心也必須是人們的需求、關切和願望以及社會的可持續性。

界定幸福並不容易,因為這需要審視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麵,並了解它們的相對權重。雖然幸福沒有單一的定義,但全世界多數專家和普通民眾都認為它意味著人們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其中一些需求是非常基本的(例如身體健康),以及能夠追求個人目標、繁榮發展和對生活感到滿意。

幸福是一種複雜現象,它的很多決定因素彼此緊密相關,所以評價幸福需要一種綜合的框架,此框架包括眾多要素,並且在理想的情況下能衡量這些要素的相關聯係以及如何塑造人們的生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民生問題:衡量社會幸福的11個指標》研究報告的框架確定了了解並衡量幸福的三大支柱:物質生活條件、生活質量和可持續性。

就其範圍來講,研究報告衡量幸福與進步的框架說明的方法區分了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的幸福。它為前者確定了有關對人們的生活十分關鍵的物質生活條件或生活質量多個方麵;為後者確定了保護子孫後代的幸福而必須滿足的多項條件。

就其關注重點而言,該方法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點:

強調家庭和個人,而不是經濟總體情況,因為總體經濟狀況和家庭幸福之間也許存在不一致。

重點關注幸福結果,而不是由投入或產出指標所衡量的幸福驅動因素。幸福結果可能與投入或產出並不完全相關。

審視幸福在個人之間的分配。當人口群體內部存在差距以及這些關係到不同維度時,這點尤其重要,比如不同年齡、性別、收入或社會經濟背景的群體之間的差距。

同時考慮幸福的客觀和主觀方麵。幸福的客觀要素對評價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生活質量十分關鍵,但有關人們對自己生活的評價和感覺的信息也對掌握人們的“客觀狀態和主觀作為”的心理方麵(例如不安全感),以及了解幸福的客觀與主觀方麵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

就當前的幸福而言,“民生問題”考慮了如下幾個維度:

在物質生活條件方麵,有收入和財富、工作和薪酬、住房。收入和財富反映人們目前和未來的消費可能性。是否擁有就業崗位及其質量都與物質幸福相關,原因不僅是它們增強了對資源的控製,擁有工作還能為個人實現抱負、樹立自尊提供機會。最後,住房及其質量不僅對於滿足基本需求十分關鍵,而且對擁有個人安全感、隱私和私人空間都至關重要。

在生活質量方麵,有健康狀況、工作和生活平衡、教育和技能、公民參與和治理、社會聯係、環境質量、個人安全、主觀幸福感。身體健康本身十分重要,但對於一係列與幸福有關的活動,包括工作而言也很重要。同樣,每個人都渴望受到良好教育,這對於提高個人和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而言也是一項重要資產。能很好地處理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對於工作和家庭都很重視的人而言非常重要,更普遍地說,能花時間從事沒有報酬的活動有助於個人保持健康並帶來成效。公民參與和治理質量能使人們更好控製自己的生活。社會聯係是一項基本的人類需求,也有助於實現很多其他重要目標。人們所生活的環境的質量影響他們的健康和它們從事諸多關鍵活動的能力。同樣,一個令人們感到安全的環境對於美好生活而言非常很重要。最後,考慮人們自己的評價和感覺如何對於了解他們是否對生活總體滿意以及這是否是客觀生活條件或其他因素的結果非常重要。

當前幸福的這種主題架構包含很多要素,既反映個人能力,又反映物質成果。美好的生活取決於很多因素並且這些因素之間相互聯係。(本文摘編自《民生問題:衡量社會幸福的11個指標》一書,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著;洪曼 劉美辰 何衛寧等譯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