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顯示
專欄
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在於網絡入口的控製和應用環境的包圍,這才是實打實的護城河與日益抬高的競爭門檻。
電視機與盒子,誰更有生命力?這是業內經常討論的話題,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命題。因為,它們都是過渡品。
該命題的緣起,表麵上看是客廳視聽終端的技術路線問題,集成模式的一體機和分立模式的盒子,前者因為簡潔而體驗便捷,後者因為價廉而更易靈活升級。實質上,這是不同利益主體在爭奪“假設中”的數字家庭控製權,一體機論者強調大屏幕的中心操控地位,盒子論者強調本地計算能力與網絡“接入-分發”的網關控製權。
該命題的爭論,從有線數字電視整轉開始,到後來的IPTV,再到今天的互聯網電視,雖然終端廠商事實上已經合流,但並不能掩飾發展思路的分歧。
可是,如果擴展一下觀察尺度,置身於“環境顯示”與“雲計算”的視野中呢——十年之內,一個“顯示無處不在、屏幕無跡可尋”的視像化時代即將到來,任何二維平麵與三維空間,基於光電顯示技術的創新,都將變身“顯示器”,構建起一個實時互動的視覺環境。
相關技術實現,包括但不限於:利用超級柔性材料做“基板”的薄膜顯示、利用高精度投影的平麵渲染、利用高敏感度攝像頭的手勢交互、利用細微水滴噴灑空間水幕作載體的“準全息顯示”,還有已臨近大規模商用成本突破點的真正意義上的全息顯示……30年來科幻電影裏的精彩想象,將會在未來數年中加速變成現實,比如建築牆麵根據人的心情自動切換全幅場景,再如全息顯示環境中仿若麵對麵的可感觸式通訊。
顯然,在新的視像化語境中,一切笨重、有形的本地化設備都會在物理形態上被無情舍棄,取而代之的是通過高速無線網絡連接,基於雲計算、雲存儲和雲分發等雲服務,實現無縫的環境體驗。所以,真正有誌於此的企業,除了做好眼下的電視與盒子產品,更應該將目光盯住未來——
受製於基礎技術研發能力與材料工藝所限,中國企業較難在“環境顯示”的光電維度上取得領先突破,務實的做法是繼續“等待-跟隨-反超”戰術,如液晶屏的逆襲;受惠於網絡監管與實質保護的本土特色,中國企業可以並應該在家庭智能網關、一攬子雲服務上麵做好文章。因為在這個領域,技術已經不是門檻,理解用戶和理解政府,才是真諦所在。
不信?你可以看看真正意義上的本土互聯網巨頭都在幹啥——百度、騰訊和阿裏,從TB級的個人雲到為開發者服務的企業雲,這兩年做了多大的投入?即使是規模更遜一些的小米和360,前者有資本緊密關聯的金山雲,後者最起碼在雲服務的宣傳聲勢上一點兒也不遜色B.A.T。
還有呢?智能路由器。上麵這幾大家,都對這個“小東西”挺感興趣;其誌昭昭,絕非百十塊錢的終端零售價能滿足,而在乎家庭無線網絡的集納樞紐也。
最近有一個被用濫的詞兒,即“互聯網思維”。事實上,真正的互聯網思維,絕不僅僅是快速迭代、全民參與、極致體驗和粉絲社群等表象,而在於網絡入口的控製和應用環境的包圍,這才是實打實的護城河與日益抬高的競爭門檻。
從這個意義上講,“平等的互聯網”是一句很扯的鬼話。
最後,預祝大家春節快樂、馬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