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報道研究的變化(1 / 3)

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報道研究的變化

理論平台

作者:王丹娜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報道研究無論在數量、內容、方法等方麵都呈現了階段性特征。本文從對外報道研究的文本內容出發,以研究者關注的視角切入,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討這個時期中國對外報道研究的變革與特征。

觀念轉變

對外宣傳、對外傳播、對外報道等這些同義詞在不同時期的應用與流傳,體現了中國在對外新聞傳播工作方麵觀念的變化。這種用詞的沿革,既是使用者觀念變化的寫照,也是不同時期傳媒界觀念演變的反映。

隨著傳播觀念的轉變,以及學界與業界的內外交流,“對外傳播”、“對外報道”等用詞頻率不斷增多,但經常與“對外宣傳”並用或混用,而“國際傳播”、“全球傳播”等作為同義詞的出現,既體現了傳媒界與國際接軌的現狀,也體現了新聞院校教學思想與科研成果表述追求國際化的特征。

從“外宣觀念”、“對外傳播觀念”到“全球傳播觀念”,對外報道研究主體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觀念的變化與對外報道行為本身觀念的變化密切相關,見證了中國對外報道以及對外新聞傳播工作的曆史變遷。

內容深入

對外報道研究內容的變化體現在對外報道研究者不僅關注傳統媒體,更關注新媒體,以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作用等,這成為此時期對外報道研究的一個特點,但由於新媒體出現的時間短、研究視角和方法不盡相同等因素,對新媒體在對外報道方麵作用與影響等研究不足。這一時期研究內容的變化還表現在對重大新聞事件的關注上,將對微觀技巧的研究與宏觀策略性研究相結合,而且對地方媒體對外報道研究增多,這與地方政府和地方媒體在對外報道方麵能力與力度的增強有關。

1.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

目前,中國的對外新聞報道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央媒體為主體,地方自辦外宣媒體以及地方媒體與海外華文媒體協作為補充的全方位報道體係,包括通訊社、廣電媒體、印刷媒體、網絡媒體在內的全方位、立體化的格局。

對通訊社對外報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華社和中新社。無論從曆史還是目前的發展看,以新華社作為對外報道研究對象的文獻無論數量上,還是研究的角度和涉及的廣度上都比較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涉及以新華社對外報道為整體研究內容、以新華社某個曆史時期或重大新聞事件為切入點的階段性和事件性的研究等。但是,以中新社對外報道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在數量上就少多了。

在廣電媒體方麵,承擔對外報道任務的廣電媒體主要是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央視國際頻道以其自身的視覺優勢在對外報道上更加直觀,對其作為對外報道研究對象的內容不僅涉及其對外傳播策略,更包括其在重大新聞事件中的表現,例如地震、海嘯、奧運會、世博會等。對國際台的研究多是以其在重大事件中的報道為對象,例如其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的報道,而在其他方麵對國際台對外報道研究的文獻鮮見。對其他廣電媒體對外報道的研究也不多見。

就印刷媒體而言,這個時期對外報道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中國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中國》等幾個有影響力的媒體上,且文獻的數量也比較多,而對其他媒體則鮮有研究。在眾多研究中,不乏有對中國英文報紙的總體性研究,如《論作為我國國際傳播媒介之一的英文報》①等。中國唯一的全國性英文報紙《中國日報》,成為境外媒體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對該報的研究包括對其稿件被境外媒體轉載情況的探討,更多的是以對某個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為例,將其與《紐約時報》等其他紙媒做比較研究,也有的研究是從語言、語法、語境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麵切入的,更有關於單一類型的新聞報道、新聞選擇等方麵的研究。此外,還有針對中國英文媒體在對外報道中涉及到的有關翻譯、詞彙的使用、編譯的原則等方麵的研究等。關於《人民日報海外版》對外報道研究的文獻多是從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實際切入進行研究或分析的。以雜誌為重要對象的對外報道研究主要關注的是《今日中國》這個國內惟一的多文種綜合性對外報道月刊。

以新媒體對外報道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主要關注對象是網絡媒體,包括中英文網站,特別是新聞類網站、英文網站的現狀、發展、應對策略等。但對新媒體其他方麵的研究,例如商業性網站、社交網絡、手機等在對外報道中的作用、影響等方麵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見。此外,以網絡為載體的對外文化傳播和政治傳播也是研究者關注的對象,其中包括對重大事件的時政報道,以及麵對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網上的強勢地位,對怎樣加強中國文化的中文信息網絡化建設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