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聯合海上軍演中的外宣報道
理論平台
作者:劉軼
2012年4月22日至27日,中俄兩國海軍艦艇編隊在青島附近黃海海域舉行代號為“海上聯合——2012”的海上聯合演習。筆者作為記者團成員參與了這次演習的報道,感悟頗多。
“現場動態”加“時事評論”,積極回應國際社會關切
“觀點+事實”的報道模式,基於傳播效果來看,在國際輿論空間更能有效回應各方關切,釋放己方信息。此次中俄海上聯合軍演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一方麵,這是大國之間的軍事聯演,參演兵力多、持續時間長、協同要求高。中俄雙方共派出各型艦艇25艘、飛機22架、特戰分隊2個。據悉,這也是中國海軍與外國海軍舉行的規模最大、課目最豐富的聯合軍事演習;另一方麵,中俄海上聯合軍演與美菲軍演、美越軍演時間重疊,更加引發外界猜測。外媒議題集中體現為:一是美國咄咄逼人重返亞太,壓迫中俄結成準軍事同盟,三國圍繞亞太“鬥法”升級;二是受地緣政治影響和島嶼領土訴求,中俄軍演假想敵清晰指向日韓;三是俄羅斯不會被中國利用,俄與印度、越南有軍火貿易和石油開采協議,不會介入當前南海紛爭。
作為重大中外軍事聯演,如何有效回應國際社會關切,減少負麵議題炒作?為此,聯演新聞中心統籌分配媒體記者力量,根據媒體屬性,將幾十名記者分組派遣到各參演艦艇上,進行嵌入式采訪,隨艦記者發回一條條鮮活而又真實的現場見聞,以事實說話。筆者登上中方編隊旗艦“哈爾濱號”驅逐艦上,中方編隊總指揮杜希平少將介紹一些“亮點”課目。比如,“聯合反潛”最能體現兩軍務實互信,也備受外界關注。自然,隨艦記者們對反潛聲納兵的采訪興趣尤為熱烈,“聯合反潛”課目一係列動態消息、新聞特寫、直播畫麵、現場同期聲占據了演習報道的重要篇幅。通過相關課目的現場報道和細節展現,為說明聯演“既是防禦性質演練,又是務實合作交流”提供了事實依據和生動注腳。
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僅靠事實說話還不足以引領輿論走向,適時發表重要言論才能旗幟鮮明亮出自己觀點,回應質疑。一線負責聯演對外報道的國際傳播局副局長孟彥實時掌握外媒輿情,針對外界各種言論,會同解放軍報時事部記者高吉全,連續撰寫了《不要給中俄互信打楔子》、《鄰裏交往何來威脅他人》、《好兄弟不一定“拜把子”》三篇重要時評,分別對於“挑唆中俄關係”、“臆測威脅他國”、“質疑軍事結盟”言論給予針對性的回擊;央視報道則以“動態資訊+專家點評”方式,在《新聞聯播》及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對參演部隊規模及特色裝備、中俄海軍交流、演習重點課目展開動態報道,並跟進評論解讀本次演習對於提升中俄戰略協作水平、增強應對新威脅與新挑戰的能力、維護區域和平的重要意義;新華網推出中俄海上聯演專題,邀請專家進行權威點評,澄清先前日本媒體釋放的“中俄艦隊將三次穿越對馬海峽”不實言論,有效地引領了國際輿論關注。
“主營新聞”加“自選動作”,形成全媒體對外傳播態勢
此次聯合軍演新聞報道,借助多媒體傳播路徑,塑造立體傳播模式,形成全媒體特有的傳播影響力,被外媒普遍認為是一次“高調”宣傳。在聯演一線采訪中,筆者觀察到無論是綜合性的通訊社,還是專業化的報紙、廣播、電視媒體,記者采製新聞的類別已經相當廣泛,媒介形態的界限已經趨於模糊。設在青島駐地的新聞中心每天晚上召開媒體負責人碰頭會,傳統的報社、電台記者在彙總當天新聞采製和錄用情況時,不僅限於媒體自身的主營業務,而是延伸到采集文字、圖片、音視頻多樣化的新聞素材。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優勢不僅在於傳播渠道的拓展,還在於新媒體技術能夠將采集來的文字、聲音、圖片、影像集於一體,在新媒體終端上輸出形象生動、豐富多彩的新聞產品。軍事演習因可視性強,電視報道備受青睞。央視報道團隊攜新型全疆域衛星轉播車、海事衛星等全程隨行采訪,做到隨艦記者采錄畫麵、新聞中心編輯製作、CNTV平台同步播出、手機視頻點播報道。新華社除了播發通稿之外,也派出了肩扛攝像機的電視記者,他們采製的視頻節目通過新華新聞電視網(CNC)著重向海外受眾提供聯演新聞。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旗下中廣網在中俄海上聯演專題中開設了動態、看點、圖賞、視聽與互動欄目。電台記者向同行們介紹道,“國家廣電總局已經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頒發了《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批準我們開展手機廣播、手機電視、IPTV業務,並開辦全國範圍內移動通訊網的廣播電視頻道。”《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記者撰寫報紙版麵文章的同時,也在中國軍網、中青在線等網絡平台上刊發圖片新聞和視頻新聞。4月24日午時,隨著參演艦艇離開青島碼頭,駛向預定演習海域。筆者注意到,在艦上,手機、衛星電話、無線網絡不僅成為所有媒體記者傳送稿件的工具,也是記者們獲取信息並閱讀作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