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富人與國家形象的塑造(1 / 1)

中國富人與國家形象的塑造

理論平台

作者:任晶晶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富人的數量與日俱增,富人群體的資產規模也在不斷膨脹。2011年9月11日,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11胡潤中國富豪榜》。上榜中國百億富豪達到127位,比2010年增加了30位,比2009年增加了62位。胡潤研究院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範圍內億萬富豪最多的國家。中國富人群體也因此而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際社會的印象和評價

目前,中國富人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主要有三種:第一,傳統的中國紳士,行事低調,言行謹慎,雖然消費檔次很高,但從不刻意“露富”。第二,充滿自信,行事高調,用大量資產從事慈善、募捐等公益性活動,出任各種“形象大使”。第三,處世張揚,個性鮮明,追求奢侈消費,處處自我標榜的“暴發戶”。中國富豪財富積累時間超短,暴露出其財富來源的路徑問題。快富,一方麵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產生財富湧流效應和民營企業家自身打拚的結果,但是另一方麵,也暴露出其財富來源的公平性、合法性問題。因為,按照聯合國每天1美元(約合6.5元人民幣)收入的貧困線標準來計算的話,中國目前還有1.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當前,中國富豪群體正在改變全球財富的分布格局。不過,中國富豪的名聲卻並沒有達到與他們所擁有的財富數量相匹配的水平。麵對中國富豪的崛起,世界的目光有所不同。鄰國日本投來的是豔羨的目光,他們似乎把赴日旅遊的中國人都當作了富豪。日本食品、日用品在打入中國市場時,越來越喜歡補充說明其針對的顧客群是“中國富裕階層”。這說明,看到中國富裕階層具備推動本國經濟再次起飛能力的日本人,為了自身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百般討好中國富人了。而一些歐洲國家的目光中則多了些許不屑。倫敦一位百貨公司的老板雖然對中國富豪大量購買奢侈品暗自叫好,但對外界評價時卻說:“除了高檔品牌外,中國人淨買一些單調的商品,而對那些提高生活品質的產品卻無動於衷。”

辯證看待中國富人的作用

當前,在中國富人的奢侈品消費中,有一部分人是為了投資,但大多數人是為了炫富,其消費觀念已經偏離了正軌。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國際形象的全麵提升有賴於自身綜合國力的全麵發展。中國不應該成為一個見利忘義、恃強淩弱的霸權國,而應該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典範。如果中國能夠不斷汲取人類文明的進步成果,弘揚本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使全體中國人民都能夠真正過上幸福、平等、安康的生活,那麼中國在世界上必將成為正義的楷模和被追崇的對象。

雖然奢侈品消費對於中國富人階層的國際形象有所貶損,但是,中國富人階層通過海外投資、資產收購、壟斷經營等方式,在世界各地為中國“買房置地”、添置資產、拓展利益,將中國的經濟觸角擴展到了全世界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凡有人之處必有華人”成為全球化進程中一道獨特的風景。近年來,中國富人在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高價拍回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的事件已屢見不鮮,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富人為傳承中華文明所作出的特殊貢獻。可以說,中國富人既是當今全球奢侈品市場上炫富的主體,也是中國人富裕起來之後走向世界的“階段性成果”。中國富人的極端消費行為是後發國家現代化轉型的“副產品”,是一個必經曆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個“曆史的範疇”。

個人組成群體,群體代表人民,人民塑造國家。一個成熟的財富群體應該是一個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和追求人生價值的群體。中國的富人階層,在本質上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的產物,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和世界體係的產物,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中國富人作為當代中國的精英階層,有更多同外部世界接觸的機會和渠道,對於樹立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一個繁榮、文明、成熟、自信的中國負有特殊使命。中國富人應該樹立一種明確而強烈的責任意識:自己的行為代表國家,代表民族。應通過各種方式,倡導富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文明、健康、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盡量彌合收入分配鴻溝所造成的社會斷裂,促進社會肌體健康、和諧地發展。總之,一個頗具社會優越感的先富階層,一個備受國家政策眷顧的受益者群體,應該也必須為國家正麵國際形象的塑造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中國富人應該承擔起這樣的曆史使命。

(作者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