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集納

言論集納

中國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國家,近年來經濟發展的迅猛,更加突出了中國的“大”。所以我想強調的是,中國需要擁有作為大國的包容性,才可能形成國際上的信賴感。我們談國家品牌,不光是從表麵情緒上看這個國家是否被他國喜歡,根子上講是一種真誠的包容性。我們不僅要自己過得好,還要和世界一起分享,與世界形成伴侶關係,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好的國家品牌。……中國有很多國家品牌的資源,如果中國有更寬廣的胸懷和包容性,中國會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呢?中國人口很多,社會又有多樣性,同樣需要這個國家的國民要有親切感、道德感和正義感。這一切都成為重要的國家品牌的評價因素。有時,一個微笑就會達到幾萬億元的品牌價值,這會給世界人民形成一種親切的形象,這些都需要從國家層麵上進行管理。隨著物質時代的到來,人們活得可能會比較累,微笑常會從臉上消失,這時從國家層麵的倡導與鼓勵就更重要。

——韓國國家品牌委員會主席李培鎔

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的歡迎度下降,也是近年來的一個趨勢。而且,對中國持消極態度的國家大多來自我們近鄰。在韓國,2012年度反感中國的受訪者比例上升了11個百分點,高達69%,而在日本,隻有不到10%的民眾歡迎中國。

在東南亞國家,情況也類似。盡管這些鄰國幾乎都已經並且正在從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獲益,但以製造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經濟體,往往把中國視為威脅,加之各種曆史遺留的領土主權爭端日益凸顯,使民眾的憂懼心理發酵。中國崛起是冷戰後國際格局中的最大變量,包括中國自己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周邊國家首當其衝,“不適應”或許難免。

——學者王浩、林耀國

東南亞很有可能成為中美政治競爭的一個關鍵角力點。在東北亞,中國和朝鮮達到了一種默契。但在東南亞地區,中美以及其他國家之間並不像東北亞地區有這樣多的交流。一方麵中國的力量在東南亞地區不斷發展,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日益深遠;另一方麵,美國從外交的角度已經是加入到了東南亞地區,而且是前所未有的。而東南亞國家,一方麵希望通過中國的發展從中拿到一些利益,另一方麵從安全的角度希望獲得美國保護傘的保護。

——前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委員會亞洲事務主管、喬治敦大學教授維克多·車(Victor Cha)

我認為,為了地區和平與穩定,平衡軍事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導下,經濟上取得飛速發展。在軍事方麵,中國軍費也在增長。這一點,很令人關注。日印美三國雖然不是同盟關係,但為穩定地區局勢,我認為,這3個國家有必要在安全保障方麵結成相互合作的關係。我相信,中國和印度也有過類似對話。

其實,我認為,不僅日中之間、美中之間需要保持穩定和平衡,所有國家外交都應該從國際社會角度出發,對外保持一定平衡,這一點非常重要。日中關係是戰略互惠關係,作為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兩個國家,日本和中國要時刻有一種維護平衡的意識。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今天我們在文化上的被動局麵,不僅影響到我們的文化權力和文化安全問題,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中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問題。如果我們再不站在戰略高度進行文化建設,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和道統,我們民族複興、國家崛起就會受到製約,甚至可能連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也無法守住。

發展民族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維護文化權力,建構政治認同。在遭遇百年文化危機之後,我們今天必須盡早著手,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為最主要的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鍛造新道統,以期對外維護文化權力和話語權,對內建構並維持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認同。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摩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