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半壁江山依然在(1 / 2)

半壁江山依然在

業務探討

作者:於文濤

應如何應對電子書的衝擊?中國的對外圖書推廣應如何與時俱進?每一個從事對外傳播者都在思考。

電子閱讀勢不可擋

電子閱讀的潮流正在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電子書的迅速普及使紙質書漸漸淡出圖書市場。讀者通過各種閱讀器(包括電腦、手機、iPad、kindle等)可以閱讀各種文學或非文學作品。電子閱讀在歐美進展神速。亞馬遜書店已成為全美(甚至全球)最大的電子書發行商,號稱擁有300萬kindle用戶,占美國電子書市場份額的80%。在2011年聖誕節期間,英國有超過100萬台電子閱讀器和50萬台平板電腦被作為節日禮物送出。創始於1768年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素以學術性強、權威性高著稱,是目前正在發行的曆史最悠久的英文百科全書,在圖書市場激烈的競爭下,將停止發行印刷版,但可按每年70美元的價格購買其電子版。

電子書終究要取代紙質書,這一點毋庸置疑。電子書以數字化的形式將信息高度存儲,一張可讀光盤的存儲空間相當於1000冊30萬字的紙質書。電子書以電子版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出版、發行,無需紙張油墨,無需印刷裝訂,節省資源,沒有汙染、低碳、環保,是迄今為止最理想的綠色產品。另外,電子書還具備紙質書所不具備的一些優勢。閱讀電子書,不僅僅在讀“字”,同時也在欣賞動感的畫麵和優美的音樂,是一種全方位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在這裏,傳統的“閱讀”被顛覆,人們可以一邊閱讀,一邊上網,一邊看電影,甚至視頻聊天。

有人認為,閱讀器將使閱讀變得浮躁和淺薄,這種說法可能有點道理。即使這樣,也不可將責任完全歸於閱讀器。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時間被切割得零零碎碎,忙碌的人們很難騰出大塊時間靜下心來讀完一部長篇著作,多數情況下是一目十行地瀏覽。閱讀器可能會助長這種浮躁心態,使思考往往流於淺薄。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將會重新認識到深刻閱讀和深刻思考的必要。

紙質書依然擁有半壁江山

事實上,麵臨電子書的衝擊,紙質書依然擁有半壁江山。業內調查,目前國內的讀者群,紙質圖書閱讀者仍占一半以上。那些年紀略大的讀者,對電子閱讀還不太習慣,他們更喜歡在自己的書房,手捧一卷喜愛的書,品著綠茶,一頁一頁地細讀,享受著書香墨香,思考著人生哲理。紙質閱讀仍是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目前,大多數出版社的骨幹仍在紙質圖書編輯部,而電子圖書的編輯力量相對還有點稚嫩,思路有待開拓,選題有待創新。由於版權保護等原因,許多優秀圖書暫時不能上網,人們隻能通過紙質書閱讀。當然這都是暫時的。具有新思維、新理念的年青一代編輯記者很快就會展露才華,將電子書推向極致。

當今時代,信息爆炸,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鼠標一點,信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人們漸漸習慣了“淺閱讀”和“淺思考”,習慣了泡沫信息和碎片知識,“係統”和“深刻”漸行漸遠。似乎隻有在閱讀紙質書時,人們才容易靜下心來,一目一行,字斟句酌,深刻閱讀,深刻思考。

有出版商宣稱,五年之內電子書將全部取代紙質書,未免太性急了一點。其實,紙質書和電子書各有優勢,它們之間互動互補、平分秋色的局麵還會維持一個較長時期。何況,紙質書也不會消極地坐以待斃,它會進行自我調整,尋找新的生存方式。

紙質書將成為“奢侈品”,內容充實,裝幀講究,當然價格不菲,不亞於工藝品,是圖書的精品,文明的精華。將來,隻有那些真正優秀的作品才配紙質出版,才配為之消耗寶貴的森林資源。那些沒多大價值的書,那些“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書,那些速朽的書,就讓它們在網絡上“各領風騷三五天”吧。不管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是一種載體;不管是傳統閱讀還是電子閱讀,不過是一種閱讀方式。關鍵在於:人們仍在閱讀,並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和知識。閱讀永遠是人生的第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