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維和行動》熱播啟示(1 / 2)

《中國維和行動》熱播啟示

業務探討

作者:金苗

自1992年4月19日應邀向柬埔寨派駐第一支成建製藍盔部隊,2012年4月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已整整20年,作為獻禮,由中國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總政治部宣傳部和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單位聯合攝製的20集文獻紀錄片《中國維和行動》從一開始就搭上了紀錄頻道和網絡傳播的快車,憑借電視熱播和網絡熱推使得“維和”成為微博熱詞。無論是從紀錄題材的國際性,還是從素材積累的豐富性,或是從文化消費的視覺化,中國軍隊的維和影像同中國軍隊的維和行動一樣有著“走出國門”的可貴潛質。

影像紀錄的越界特征

紀錄片是一項越界藝術,跨越意義與影像,跨越內心與表象,跨越圈內與圈外,跨越拍者與被拍者,跨越傳者與受者。它在種種越界中體味平衡,尋求張力,展示魅力。也正是這種越界的張力和魅力使其受到了主流與非主流視像創作者和觀賞者的青睞。

《The Price of Duty(責任的代價)》是加拿大戰地紀錄片資深導演加斯·普裏查德(Garth Pritchard)的維和三部曲之一,真實紀錄了聯合國南斯拉夫穩定特派團加拿大掃雷排爆隊官兵同患難共生死的維和經曆。這部1995年出品的紀錄片在加拿大電影委員會(NFB)官網上供全球公眾免費觀看,人們在評論中紛紛寫下了“英雄”的感慨。在加斯的這部影片中,士兵馬克的遺體返鄉是全片的主線,加斯在赴南拍攝紀錄片時恰巧隨軍見證了馬克生前與隊友們的排爆場景。借由這些真實、感人、寶貴的素材,穿插劫後餘生的退役戰友、仍在服役的隊長、年逾花甲的父母的訪談,在當事人悲傷、憂傷與坦然、釋然的神情和語調中,該片在不經意間給觀眾留下了維和責任之重與責任之價孰為大的問號,令人深思、發人深醒。全片47分鍾,極少解說詞,當結尾鏡頭落在馬克的維和影像,並打出紀念字幕時,一切似乎都沒有答案,又似乎已有答案。有評論稱讚維和責任之大,有評論唏噓維和責任之價,然而概無例外地將“英雄”一詞賦予了在維和行動中獻出生命的軍人。或許是戰後南斯拉夫鄉間小徑上一輛破舊的七零八落的自行車,或許是白發老母手中緊抱的藍色貝雷帽,或許是同患難共生死的戰友憂鬱麵龐上深深的疤痕,抑或是失去左膀右臂的隊長避開鏡頭惋惜而痛心的一聲歎息,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完成了越界之旅。

《責任的代價》的越界藝術自然、質樸,《中國維和行動·中國媽媽》則體現出導向明確、敘事直率的越界策略。該片聚焦的是中國維和醫療隊的女護士們在剛果(金)SOS兒童村的一天。創作者通過原生態聲畫的剪輯設計輔以解說敘事、講述告白來再現非洲、孤兒、女性、軍人等文化異質的交融。購新衣、買菜、燒飯、包餃子、洗衣服、過生日、親子遊戲,集中反映了中國維和女軍人給予兒童村孤兒家庭般的溫暖和母親般的慈愛。該片在2011年底斬獲第22屆意大利軍事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它的獨到之處在於對女性在聯合國維和中的特殊作用這一主題的挖掘,通過女軍人的真情告白及其與孩子們的自然互動引領觀眾走進了中國媽媽們艱苦的異鄉生活和善良的內心世界。當然,導演作為強勢一方對被拍者觀點表現出了強烈的收編意誌,大量解說和部分口述的表達一方麵通過感性的語言符號的傳遞豐富著觀眾的理解,另一方麵則或多或少地衝淡了紀實聲畫自然生發的感人力量。這種越界策略所產生的跨文化影響力未必是正向的,甚至會產生歧義。

正是緣於這種越界的藝術,紀錄片不像電影,可以有簡單的、純粹的、空心的、泡沫的映像、形像、類像或幻像,它要承載意義、觸動內心、追求紀實、走近圈內,它的影響力就不隻是浮世虛景,而是要切切實實地攪動甚至生發出某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也正是因為越界,這種影響力在跨文化傳播中會衍生出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