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遷:向西方講述“中國故事”
意見領袖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漢學家之一,1936年生於英國蘇爾裏,曾受教於英國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以一篇題為《曹寅與康熙皇帝》的論文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曆史學會主席、耶魯大學曆史係主任。“史景遷”這個中文名字蘊涵了很深的意義:“史”是Spence的中文譯音,“史景遷”就是表達“景”仰太“史”公司馬“遷”之意。
史景遷以研究中國曆史見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曆史,並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的觀察與研究結果。很多人承認,在英語世界裏,沒人能比這位耶魯大學教授寫出“更好看”的中國研究作品。“中國學研究領域的畢加索”,一份報紙曾這樣評價他。
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家的同時,也成為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他著有多部與中國曆史相關的作品,如《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人,1620—1960》、《追尋現代中國》、《“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與太平天國》、《康熙自畫像》、《王氏之死》、《天安門:中國人及其革命》、《利瑪竇的記憶宮殿》、《胡若望的疑問》、《中國縱橫:一個漢學家的學術探索之旅》、《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毛澤東》、《皇帝與秀才》等等。
史景遷研治中國曆史時,既遵循了西方漢學研究的傳統——注重曆史個案的考查,同時又常以宏大的曆史敘事來承載其研究的成果,從而使得其作品在為學界關注的同時常常又成為大眾的暢銷讀物。他相信,曆史並不僅僅是由枯燥的數字與冰冷無情的事實組成,而是那些活生生的個人,他們的喜怒哀樂、雄心與感傷,才是理解曆史的關鍵。他對於中國的曆史描述也盡量超越地域所限,而將之置於人類普遍的經驗與情感中。
史景遷的作品不僅能“演繹”出眾多的曆史人物,而且他還有很強的駕馭曆史人物的能力,能全麵把握和充分展示這些曆史人物的豐富性、複雜性,讓讀者相信:在他的作品中,曆史人物是真實的、可靠的、生動的、活潑的。所以,史景遷筆下的人物多姿多彩:有雄視天下的皇帝康熙、雍正,也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毛澤東。有大起大落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也有才華洋溢的作家魯迅、丁玲等人。既有清廷臣仆曹寅,也有叛逆分子曾靜。史景遷以生花妙筆寫他們,使人讀來輕鬆愉悅,吸引了廣大的西方讀者。
有趣的是,同樣是“講故事”,史景遷對於時下熱門的中國一些學者解讀曆史的方式並不感冒,也許正像他所說的那樣,他的作品並不僅僅限於講故事,作品中有大量的腳注、尾注,所引用的材料都經得起嚴格的學術審查。
然而,史景遷講述曆史的“野路子”,在西方漢學界一直頗受詬詰。有人批評說:“他的作品作為曆史文章缺乏分析與論證。”他本人這樣回應,“我從來沒有寫過虛構作品。”史景遷認為,中國的史料敘述本身就很接近說故事。
通過多年來對中國語言以及曆史的研究,史景遷認為,中國是一個地理上非常複雜的國家,其複雜性和不均衡性比歐美表現得更為強烈。他說,認識到中國的複雜性和獨特性,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基礎。他還認為,阻礙中西兩種文化理解的最大問題就是對社會多元性的理解和認同。他早就警告說,西方一直傾向於用看待自身的眼光來看待中國。
史景遷非常熱愛中國文化。在他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是繁體字。“我非常喜愛繁體字,這是一門傳承了幾千年的偉大的語言藝術。”他認為,美麗而又精妙的繁體字,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精髓,更包含著一段中國的曆史故事。史景遷還說,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習漢語,還有很多人從僅僅學習語言,轉向中國早期文獻的研究,顯示了中國深厚文化的魅力。
(孫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