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是飲食療法。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來源於大自然、人體必須不斷攝取食物才能獲得營養以維持生命,對此,祖國傳統醫學早有認識,並不斷地研究、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它不僅是中國人民飲食文化中的濟世奇寶,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中醫認為,每一種食物中都含有“精微”物質,即所謂“後天之精”或“水穀之精”。它們來源於飲食,在人體內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它們分工合作,互相聯係,密切配合,不斷營養機體,使人體各髒腑、組織都發揮其正常功能,人的生命活動,就是能量即“氣”的不斷消耗和不斷補充的結果,飲食則是“氣”的物質基礎。
人的壽命延長與物質生活改善、營養增加密切相關,但是,並不是營養越多越好。過度的營養對健康亦不利,會引起肥胖並誘發各種疾病。因此必須科學地調配飲食,合理營養,防病於未然,從而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同時利用不同食物來培補虛損,恢複元氣,影響機體功能,作為治愈疾病的一種手段和措,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藥食同源”。
食物之所以能夠恢複和協調髒腑功能,調節人體陰陽盛衰,是因為各種食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作用的營養成分,正是基於食物所含成分及其相應的若幹藥理作用,以及食物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補與瀉等幾個方麵的偏性,結合中醫的辨證論治,就形成了中國飲食文化中食療養生這朵奇葩。
食物的性指食性;食性,主要是寒、熱、溫、涼四種食性,古時也稱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隻是程度上有差異。此外還有介於寒和熱、溫與涼之間,即食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緩和的平性食物。這是與病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寒涼食物常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多用於陽證、熱證。溫熱性食物常具有健脾、開胃、補腎等作用,其中也有平而微寒或平而微溫的,多用於一般病人,對體質虛弱,或久病而致陰陽二虛,或寒熱錯雜,或濕熱內蘊者都能適應。
食物的味是指酸、甘、苦、辛、鹹五味,是從藥物的五味轉化借用而來。五味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以按陰、陽歸納為兩大類:即辛、甘與淡味同屬於陽,酸、苦、鹹味屬於陰。中醫認為,凡辛味,即能宣、能散、能行氣血,能潤。對於表證以及氣血阻滯或腎燥等病都應注意選擇帶有辛味的食物。
例如蔥、薑、大蒜等配合其他食物,來治風寒感冒、胃寒嘔吐等症,皆取其辛味宣散之功效;胡椒、花椒、辣椒三者亦具辛味,它們不僅能起到宣散的作用,而且還有行氣、下氣的作用。甘味食物則能起到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可以用於滋補強身,治療人體五髒氣、血、陰、陽任何一方之虛證。如羊肝、羊脊骨、牛肝、雞肝等,其味皆甘,其性或溫,或苦溫,或為平性,具有養肝、養血、補血,或滋補肝腎的補益作用。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遇有氣虛,陰虛不攝而引起的多汗症以及泄瀉、尿頻、遺精等症均可選配酸味食物。苦味的作用在於能泄、能燥、能堅,所以,可以用於解除熱證、濕證、氣逆等方麵的疾病,如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泄的作用,可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的目的。鹹味食物多用於治療熱結、痰結、瘰鬁等症,如豬腎味鹹性平,可治療腎虛而引起的腰酸遺精、小便不利、水腫等症;鴿肉性溫味甘鹹,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的功效;海參甘鹹性溫,具有補腎、養血潤燥功效。
性和味顯示了食物的部分性能,但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判斷食物的作用,絕不能將食物的性、味分開,否則,用之不當,久而久之,會出現虛虛實實,影響身體健康。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廚房裏有許多隨手可用的偏方,各種食物不僅可烹飪出美味可口的佳肴,也是配製治病偏方的好材料。
這些在廚房可以就地取材,製作簡便的偏方,對很多疾病的康複期,及一些常見病、慢性病有獨特的療效。同時還可以幫助亞健康狀態的人群盡早恢複健康。編著者有感於此,憑借多年的行醫經驗,並博覽群書,廣泛吸納前賢的食療經驗,編輯整理出這本小百科式的食療偏方,希望她的問世能為你送上一份溫馨,並為您的治病養生盡菲薄之力。
編者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