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石油產業的海外政治風險(1 / 1)

中國石油產業的海外政治風險

環球

20多年來,中國石油企業的觸角已經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貿易、直接投資、EPC工程,任何高利潤的項目都會有著中國企業的身影。但是,中國石油產業在延伸向海外的同時,也必須時刻麵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政治風險 ......

委內瑞拉

中國在委內瑞拉有著巨大的石油利益,這並不意味著中國進口多少委內瑞拉的石油。而是中國在委內瑞拉的權益油是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石油市場的重要力量。委內瑞拉國內強勢民族主義情緒和左翼政治勢力讓其長期以來都是美國在後花園拉丁美洲的眼中釘。盡管隨著查韋斯死去,委內瑞拉的反美烙印不在強烈。但是誰也不會知道,下一個查韋斯是不是會再度出現。

阿根廷

2012年,時任總統克裏斯蒂娜毅然宣布阿根廷政府強行收購該國第一大石油企業YPF公司51%股份的決定。阿根廷在石油領域的國有化運動也波及到了中國油企在阿根廷的其他活動。實際上,不僅僅是中國企業,在阿根廷的國際石油公司又何止一家。南美諸國盡管資源豐富,政治穩定,是投資的理想選擇。但是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往往會成為商業之外的重要影響因素。

蘇丹

2011年7月9日已分裂為南蘇丹,蘇丹兩個國家。南部蘇丹獨立,直接意味著外資石油公司將不得不同蘇丹南、北政府分別重簽協議。中石油的數個石油區塊都位於邊界線附近,目前局勢尚不明朗,充滿不確定性。2013年12月,南蘇丹爆發軍事衝突,中石油開始陸續安排員工撤離油田作業區。

尼日爾

自2007年初以來,“尼日爾人爭取正義運動”等尼北部反政府武裝多次襲擊政府軍和外國公司,並在一些大城市製造恐怖襲擊,造成平民傷亡。2010年2月18日,尼部分軍人發動政變。2011年初以來,受利比亞和馬裏局勢影響,30餘萬難民湧入尼境內,地區恐怖組織實施多起綁架人質事件,尼安全形勢更加複雜。

伊拉克

2008年,中國、石油與伊拉克新政府經多輪談判後,簽署了艾哈代布油田服務合同,贏得了23年合作開發權。2011年,最後一批駐守伊拉克的美軍撤離伊拉克。但是美軍的撤離沒有給伊拉克帶來安全和穩定,此次伊拉克-黎凡特伊斯蘭國引發的伊拉克動蕩局勢,可以說是兩年多來伊拉克不穩定因素的集中爆發。

伊朗

自伊斯蘭革命之後,這個中東地區的非阿拉伯國家與西方世界的關係就極度微妙。盡管很多時候伊朗被認為是反美先鋒,但是雙方依然在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著對話甚至是合作。製裁並沒有摧毀伊朗的經濟,其依然是亞洲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不過,在伊朗的投資依然是國際石油巨頭為最為忌憚的事情。因為石油禁運和美元限製對於國際公司來說,是致命的。

緬甸

緬甸密鬆水電站的停工是中國在緬甸投資遭遇非商業風險的最典型案例。對於一個已經在海外獲得合法作業權益的公司來說,被所在國政府因為非商業因素而叫停,足見所在國的法律製度存在巨大缺陷。石油貿易或者是石油開發,所需投資更大,一旦遭遇風險,中資企業無疑會有更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