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棄風限電報告(2 / 3)

來自CREIA的數據顯示:2013年,風電占到全國各種能源發電量的2.5%,是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電源。火電仍高居78.5%。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國內風電棄風量超過100億千瓦時,相當於損耗330萬噸標準煤。從統計數據來看,單就甘肅、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四省的棄風量,就達到了全國棄風總量的50%。而上述10省區的棄風量,占到了全國的6成以上。

對於傳統老牌的風電省區甘肅、內蒙古而言,由於“風電三峽”、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建設,讓這裏風電裝機總量迅速擴大。尤其是內蒙古1624.44萬千瓦的裝機量,讓其他區域望塵莫及。

然而,2011年,也是繼2009年風機質量問題後,風電領域事故最為頻繁的一年。據CREIA統計顯示,2011年1—8月,全國風電脫網事故就達193次。其中,最為明顯的當屬甘肅地區曾出現多次脫網事故。如甘肅橋西第一風電場事故,造成598台風機組脫網,損失84.04萬千瓦。可以說,這一時期風電棄風限電與脫網事故,引發電網對風電安全性的擔憂,無疑是棄風限電很大因素。

實際上,2011年,裝機增速最快的是寧夏,累計增長率達144%,其次是山東72.96,隨後是新疆、河北和黑龍江。這一年,四川省實現了風電裝機零的突破。

2012年,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國內有史以來棄風限電最為嚴重的一年。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截止2012年底,全國因棄風限電損失電力208億千瓦時,比2011年增加了一倍,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

盡管吉林裝機總量無法與內蒙古、甘肅相比,但是其棄風率卻躍居榜首。與其前一年的20.49%和後一年的21.79%相比,32%的棄風率實屬罕見。這不僅與吉林迅猛增長的裝機量有關,更與自身消納能力有限,外送不暢有關。

據吉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年吉林省全社會累計用電隻有152.39億千瓦時,同比增幅0.1%。而吉林所處的東北四省區,棄風率都在10%以上。筆者曾在吉林風電最為聚集的白城市走訪時發現,該區域聚集了華電、大唐、國電、中廣核等大批風電開發企業。與此同時,當地火電廠仍需要從附近省份購買煤炭,作為發電燃料。

這一年,雲南也成為因棄風而不得不關注的省份。作為水電大省,雲南的水電裝機已達3427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4995萬千瓦的69%。當年水電發電量達528.73億千瓦時,據中電聯預測,2013年汛期雲南棄水裝機達到700萬千瓦。實際上,做為水電大省原本都麵臨棄水的壓力,是否有必要大規模發展風電,值得商榷。除雲南外,山西、貴州等地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棄風。

2013年,國內因棄風限電造成的棄風量為162.3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46億千瓦時,棄風率為10.7%,同比下降6個百分點,總體而言,棄風率與上年相比有所好轉。

據CREIA稱,2013年全國電力負荷有所增長,消納能力增強;同時,冬季氣溫同比偏高,供暖調峰壓力較少。更為重要的是,電網部門提高了火電的調峰能力以及加快電網建設的速度。

事實上,在去年整體棄風形勢好轉的情況下,河北省棄風排名卻有所上升。這主要還在於張家口地區電力外送通道達到了飽和。為此,去年8月,國家正式批複了張家口3條500千伏風電外送通道項目。預計到2015年初,隨著項目的建成可增加風電運輸能力約180萬千瓦,張北地區棄風限電也將得以解決。

與此同時,吉林省盡管2013年上半年火電利用小時數同比降低約85小時,部分改善了棄風限電。但這一年,遼寧省紅沿河核電站兩台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並網,未來仍將有兩台百萬千瓦級機組投入使用,作為東北地區第一個核電站,它不僅會與遼寧本地的風電機組搶電量,甚至對吉林風電外送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壓力。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有望成為風電裝機高峰年。預計風電裝機將超過1800萬千瓦,甚至有望超過2010 年1890萬千瓦的水平,創出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