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路油氣聯產(1 / 3)

探路油氣聯產

產業·市場

作者:沈小波

以魯奇爐等氣化爐為契機,一種新的油氣聯產方案正進入煤製油業主方的視野。通過分離煤氣化後與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混在一起的甲烷,最終獲得油品和天然氣兩大類產品,提升項目經濟性和能源效率。

伴隨新一輪百萬噸級煤製油項目推進,已有數個項目正在考慮油氣聯產解決方案。相關可行性報告及經濟性分析正在探討之中。由於涉及必須氣體分離,變壓吸附與深冷路線優劣也在方案比較內容之中。

但在煤製油產業發展路徑中,油氣聯產與最新的幹煤粉氣化技術正齊頭並進,未來將隨項目落地投產,在實際運營中驗證彼此的技術經濟性,進而在將來決定油氣聯產的發展空間。但在當下,立足新一輪煤製油工業項目,油氣聯產以相較示範項目更優的經濟性,為煤製油新項目提供了產品方案多樣化選擇。

集成技術

最近數個月來,達科特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長助理夏凡一直處於繁忙之中。他出差,和甲方溝通,催促公司技術人員出具報告。伴隨煤製油領域新起的油氣聯產概念,達科特這家傳統的氣體分離設備供應商嗅到了新的商機。

所謂油氣聯產,從廣義來看屬於多聯產概念。由於采用個別氣化爐型,煤製油在氣化環節會產生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和部分甲烷,油氣聯產即在氣化環節分離出甲烷氣,淨化、除雜之後,生產天然氣或LNG。

“我們現在已經為兗礦、潞安等煤製油項目,出具了具體方案。”夏凡告訴《能源》雜誌記者,油氣聯產關鍵環節是分離出混合氣中的甲烷氣,氣體分離設備必不可少。

中科合成油公司副總經理曹立仁介紹說,與其他新技術不同,油氣聯產是一種集成技術,所集合的都是成熟的技術。包括主線煤基費托合成油技術,以及支線混合氣分離出甲烷,除雜、淨化並製成天然氣及後續LNG。

最先采用油氣聯產方案的是潞安16萬噸煤製油項目。該項目與伊泰示範項目不同,氣化環節采用魯奇爐(伊泰為水煤漿爐),魯奇爐氣化過程除產生合成氣外,還會產生12%左右甲烷氣(實際為10%左右)。

在此之前,潞安項目流程中所產生的甲烷主要用來生產合成氨。據夏凡介紹,目前達科特已經提交給潞安氣體分離具體方案。據了解,潞安煤製油示範項目每小時需處理混合氣約16.5萬立方米,其中需分離的甲烷氣每小時約2萬方。“按年運行8000小時計算,年生產天然氣約1.6億立方米,製成LNG銷售價格更高。”夏凡說,年額外將增加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而整體設備投資不超過2億元,此外就是運行成本,“利潤非常可觀。”

目前興安盟百萬噸級煤製油項目在規劃之初,即加入了油氣聯產概念。該項目目前正在考察選擇氣化工藝,最終該項目生產的甲烷氣亦將提升一個量級。“該項目每小時處理混合氣將達110萬立方米。”夏凡說,由於規模擴大,利潤亦將提升。

據了解,著眼於優化油氣聯產方案,中科合成油考察了新奧正在開發的催化氣化技術。目前該技術使用的氣化爐,內部暫命名為ENN(新奧)爐。目前該爐型有日處理5噸規模實驗爐型正在運行。

據新奧催化氣化項目組負責人畢繼誠介紹,該爐型2012年12月開始運行,目前已經具備了工業化示範的的條件。據了解,催化氣化技術理論上,氣化環節可產生25%比例的甲烷氣,“實際不會小於20%。”畢繼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