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電解鋁為何能一枝獨秀?
產業·區域
作者:柴剛
2013年以來,國家相繼出台一係列包括電解鋁等過剩產能調控的政策。被新疆各界譽為“走出資源轉換困局,改變中國電解鋁版圖”的新疆電解鋁產業也迎來一個“急刹車”。以201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相繼在新疆調研,對新疆區域電解鋁發展提出指導意見為標誌,新疆電解鋁產業也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進入調控、科學、有序發展的一個新時期。
2001年,中國穩坐世界電解鋁第一產能大國“交椅”已近12個年頭。截止到2013年,中國電解鋁產能已達3100萬噸,占全球產能的近50%,當年產量達2200萬噸。這些數據中,除傳統的產能大省河南、山東“貢獻”外,西部省區尤為“引人注目”,而新疆則更讓人“刮目相看”。
2010年底,以中國鋁業進駐新疆為標誌,一批內地電解鋁企業“潮水般”湧入。到2013年,新疆規劃的電解鋁產能為1555萬噸,接近全國產能的一半以上。去年,國家對電解鋁進行產能調控。新疆按照國家調控要求,將在建、投產的電解鋁企業(包括兵團)由原來的11家壓縮為8家,產能壓縮到655萬噸。到2013年底,新疆電解鋁建成產能已達453萬噸,產量達248萬噸。2014年一季度, 新疆電解鋁產能達643萬噸,基本接近新疆產能調控目標數655萬噸。可以說,新疆電解鋁用了不到4年時間,走完中國電解鋁發展的50多年裏程。新疆鋁產量從八十年代的1500噸一躍提升了4286倍。根據當前在疆的8家企業生產和建設態勢了解、分析來看,盡管進行產能調控,但到2015年,新疆電解鋁產能仍將超過800萬噸,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
市場催生新疆電解鋁
新疆電解鋁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全自發興起的,而且表現在技術、規模、效益上都居於全國領先水平。
在新疆乃至全國,從來沒有一個產業像新疆電解鋁的發展這樣,高度市場化、民營資本主導,很快在國內形成一定份額。新疆目前在建、投產的電解鋁企業均以民營資本為主,國有企業僅為2家。這些企業進入新疆後立即馬不停蹄投入建設。他們在運作上完全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四自能力”的法人實體運作,決定了他們的發展速度和規模。
這些企業入駐新疆後主要集中在煤炭資源較為豐富的準東煤田,占據了資源優勢;從另一角度也與新疆資源轉換戰略相吻合,就地實現新疆的煤炭資源轉換,而不同於其他的煤炭外運或電力外送。電解鋁是典型的高載能行業,生產一噸電解鋁按國家界定的電價獎懲值13700千瓦時計算,一個50萬噸的電解鋁企業年用電量將達到64億千瓦時,這就意味著需配備3台35萬千瓦機組的電廠才能保證其正常生產。每台機組按照年耗煤110萬噸計,3台35萬千瓦機組年耗煤將達到330萬噸。預計到2014年底,新疆8家電解鋁企業配套的電源裝機容量將達1230萬千瓦(超過了新疆華電、國電兩家發電集團的總裝機容量),每台機組按35萬千瓦計算,1230萬千瓦容量年耗煤量就達3850萬噸,遠遠超過了2013年新疆煤炭外運量3000萬噸,這也對當前煤炭陷入低穀是個“緩解”。
在項目建設和技術路徑上,各電解鋁企業建設水平高。一方麵充分利用園區公用設施等硬件,千方百計降低建設成本;另一方麵,從自身抓起,采用國內先進的電解鋁技術,電解鋁槽采用400、500KA的電解槽,能耗指標均控製在13700千瓦時/噸以內,大大降低電耗成本。其中新疆信發建成的400KA的電解槽綜合電耗在13300千瓦時/噸,電流效率達93%,電解鋁投資成本控製在了6500元/噸左右,贏得了利潤空間。
與內地電解鋁企業相比,新疆電解鋁企業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均為典型的煤電鋁一體化或向煤電鋁一體化方向發展。各電解鋁企業均擁有煤炭資源,配套建有單機容量35萬千瓦以上的自備電廠(其中信發建成2台單機容量110萬千瓦機組),形成煤電鋁產業一體發展。為進一步降低、免繳各種政策性收費,增強競爭力,在保安全同時,準東區域的3家電解鋁企業還初步達成意向,在條件具備時這3家企業將聯合建設自己的微電網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