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石油工業或進入“薄利時代”(2 / 3)

從政府對油價政策控製的角度看,由於國際油價持續走高,國內外政府對石油行業開始征收“暴利稅”。從2006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對石油開采企業的超額收入按比例征收石油特別收益金,最初的起征點是40美元/桶,2011年11月1日起起征點上調至55美元/桶,這對石油公司的壓力不小。

從產業鏈價值最大化的角度看,目前大多數石油公司是上下遊一體化模式,上遊原油價格高企,必然會對下遊煉油環節盈利造成壓力。尤其是在中國目前成品油定價尚未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價格無法有效傳導,煉油公司往往承受虧損。

成本上升步步緊逼

對石油公司來說,決定利潤好壞最根本的兩個因素是產品價格和成本,二者形成的“剪刀差”就是公司的利潤。剪刀上端的“高油價”未必真“高”,而剪刀下端的“成本”卻在步步緊逼。放眼全球石油行業,成本上漲已經成為國際石油公司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產量增長緩慢帶動成本上升。目前大部分優質油氣資源掌握在以中東為主的OPEC國家中,國際大公司隻能依靠原有老油田進行生產,或者向難度更高的油氣領域進軍。與以前相比,同樣的資本投入,新發現儲量變少,產量增幅也很小,這意味著同樣的投資獲得油氣收益減少,桶油成本自然劇增。一項數據顯示,國際石油公司近10年資本開支上漲了417%,但產量竟然隻增加2%。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維持老油田遞減的成本增加,例如在北海,過去兩年資本開支達到曆史最高,但產量增長有限。

非常規油氣開發成本大幅上升。目前,很多大石油公司向深水石油開發、重油、油砂等領域發展,而這些領域的商業開發成本已達到8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這使得國際公司的總體生產成本大幅提升。

全球大型油氣項目實施成本激增。受宏觀經濟、行業景氣周期等因素影響,目前全球油氣項目的服務、材料、勞動力等各項成本持續增加。尤其是一批大型項目建設的推進,進一步刺激全球工程材料、技術人才供應緊張,推高了項目成本,導致大型項目成本超支、項目延期等問題,這些項目建設成本都會以DD&A(折舊、攤銷與遞延)等形式體現到桶油成本中。例如,澳大利亞高更項目總投資從2009年的340億美元,上漲到目前的520億元,漲幅高達41%。

各種政策性成本增加。資源國日益嚴苛的財稅、法律條款,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環境成本增加,也是石油公司成本上漲的重要原因。目前,不少資源國對本國油氣的控製呈收緊趨勢,跨國石油公司在油氣富集地區謀求高利潤回報的概率將大大降低。此外,隨著低碳綠色發展理念的普及,世界各國政府對油氣行業活動的監管將日益嚴格。汙染物排放標準的提高(“零排放”等)將使石油公司的開采成本大幅攀升。而各國有關氣候變化政策的出台,也將對石油公司資本開支造成較大影響。例如,澳大利亞上一屆政府已向包括油氣生產商在內的主要碳排放大戶征收每噸23澳元的碳稅,無形中增加了企業負擔。

對全球眾多上下遊一體化的油公司來說,上遊是其盈利能力最強的板塊,盈利能力約占總收入的70%左右。目前“高油價”帶來的利潤正被日益侵蝕(何況未來幾年還要承受油價可能走低的壓力),成本上漲勢頭又不可避免,如果上遊“龍頭”的盈利能力受損,現金流必然受到影響,這或許是2013年全球石油公司現金流普遍緊張的原因。如果這種勢頭一直延續下去,說石油公司未來麵臨嚴峻挑戰,並非一個杞人憂天的論斷。

大趨勢難以逆轉

如果從更長時段、更寬眼界看石油公司當前的困境,我們會發現成本上漲帶有某種必然性。

石油行業“景氣周期”的必然產物。過去十年,受新興國家經濟崛起的帶動,全球石油需求激增,油價節節攀升,帶來了石油行業的繁榮景象。在行業景氣周期內,大型石油公司上遊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原先低油價下不可能被開發的邊際油氣田,也以較高的成本被開采出來。石油行業的繁榮使得原材料及服務成本也水漲船高,令國際石油大公司頭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