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業或進入“薄利時代”
商學院課堂
作者:胡森林 林益楷
目前“高油價”帶來的利潤正被日益侵蝕,成本上漲勢頭又不可避免,全球性的石油薄利時代正在到來。
在全球一體化時代,中國石油企業積極順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參與全球資源並購和油氣勘探開發活動,已成為國際能源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生產經營活動性質與國際石油公司日益趨同,麵臨的挑戰也是共同的,其中成本上升就是最突出的一個方麵。在各種因素影響下,世界石油工業或將在新一輪“薄利時代”中艱難捱日。在此情形下,中國石油企業更應苦練內功,在嚴峻經營環境中努力提高競爭力。本文試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繁榮中的隱憂
在國際油價處於“百元時代”,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動輒百億美元級別的盈利收入情況下,談論全球油氣公司進入“薄利時代”,似乎有點危言聳聽。然而曆數全球各大石油公司交出的2013年成績單,確實存在令人擔憂之處。
以殼牌為例。在今年3月13日召開的2014管理層分析報告會上,新任殼牌公司首席執行官範伯根承認:就整個年度經營來看,殼牌的業績表現不盡人意。從它發布的2013年業績看,公司營業收入4975億美元,較上年減少了4%,其中上遊收入929億美元,占總收入的18.67%,下遊收入4044億美元,占81.29%,分別比上年減少2%和5%,更為嚴重的是,殼牌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比下降了近40%,每股收益和動用資本回報率都有所下降。
殼牌的遭遇不是孤例。十年來殼牌公司第一次發出盈利預警,不僅是其自身經營困難的反映,也折射了整個行業共同的困境。從一些機構統計的數據來看,全球大石油公司遇到了一致性挑戰,主要包括:資本支出持續增加,產量上漲幅度小。2009~2013年,埃克森美孚、殼牌、BP、雪佛龍和道達爾五大石油公司資本支出從1072億美元增長到1840億美元,年均增長14%。2011~2013年五大石油公司原油產量平均下降6%,天然氣產量下降4%。盈利能力下降。近兩年,五大石油公司投資回報率均出現下降。埃克森美孚投資回報率從2011年的24.2%下降到2013年的17%,殼牌從15.9%下降到7.9%,雪佛龍從21.6%下降到13.5%。成本顯著上升。與盈利能力下降相對應,2008~2012年埃克森美孚上遊操作成本從8.72美元/桶上升到13.02美元/桶,BP從6.68美元/桶上升到12.5美元/桶,殼牌從8.73美元/桶上升到12.47美元/桶。
從中國的情況看,國內石油公司過去六年間,營業收入、總資產、油氣總產量複合增長率這三項指標的表現搶眼,明顯優於業界同行,顯示了國內石油公司良好的發展勢頭。不過幾家公司也麵臨著與國際石油公司的相同挑戰,那就是成本增幅上漲壓力加大,這一點從近年來各公司業績年報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油價雙刃劍
石油行業有一句話廣為流傳:“石油行業是靠天吃飯” 。這個“天”,指的就是油價。表麵上來看,2004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攀升,從2004年的每桶40美元左右一直攀升到目前的100美元左右,總體上看這對石油公司是利好,但高油價是一把“雙刃劍”,看似誘人,實際上也是有利有弊。
從油價的生成機製看,國際油價主要以美元計價,這幾年油價高企背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元走弱,國際市場的美元供應寬鬆,使得美元購買力相應下降。而且,高油價也在推動各項生產成本、服務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這或許就是雪佛龍公司CEO約翰·沃森指出的“如今的油價100美元/桶,僅相當於過去的20美元/ 桶”的重要背景。
從油公司實現油價的能力看,不同公司之間資產結構差異很大,必然帶來實現價格參差不齊。比如石油與天然氣的價格差異,美國頁岩氣革命催生了henry hup的低氣價,隻有歐洲氣價和亞洲氣價的1/3甚至1/4,很多大公司的天然氣資產分布在北美,那麼盈利能力必然受損。這幾年北美頁岩氣價格低迷明顯拖累了埃克森美孚、殼牌、BP等大公司的盈利表現,因此很多公司正在謀求從頁岩氣資產轉向頁岩油(美國EOG公司就是轉型的典型)。還比如,不同品質的原油之間價格差異較大,米納斯油價和布倫特、杜裏、WTI的油價不同,油砂的價格和常規油的價格也不同。在2012年布倫特油價將近112美元/桶的情況下,不同石油公司實現油價的價差最大者竟然達到30美元/桶。可見不同的資產結構對實現油價具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