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對大多數人來說之所以重要,還有一個原因,它與另外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有聯係: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子孫能夠獲得比我們更好的機遇和選擇。但發達國家的人反對這一價值體係,認為這忽略了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續性,高估了收入和物質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度。因此,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上的爭論,歸根結底還是發展權的爭論。
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麵臨著內外兩方麵的製約。作者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的經濟和生活方式就以一組資產為基礎的,這組資產並不僅僅是基礎設施,還包括我們所處的較廣泛的生態環境和知識基礎。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資產不斷減少,那麼無論如何,物質福利和生活質量都將受到不利影響。我們可能會在幾個不同的方麵損害後代人的利益。至少,我們會將成本強加給後代,而自己則不用承擔同樣程度的成本。顯然,道德使命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大趨同》一書相當多的篇幅涉及能源、資源和環境,其中也不乏獨到見解。
其中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新興經濟體越富裕,能源消耗強度就越低。作者的邏輯是,發達國家雖然消耗大量的能源,但是與他們的產出相比,能源消耗並不高。簡而言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強度將降低。隨著新興經濟的增長,能源消耗仍然會上漲,但是上升的幅度要低於收入和產出的增加幅度。考慮到已知的能源極其成本、能源成本增加可能引發的技術創新,因此雖然能源價格會越來越高,但並不會達到實質性減少全球經濟增長潛力的程度。
他特別強調了過去幾年全球變暖討論中出現的一個簡短的術語:緩解和適應,得出的結論是,適應容易,緩解難。
適應,是指人類、國家和社會為適應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而采取的行動,包括改變種植的作物,改變灌溉技術,建造堤壩防止海平麵上升等等。緩解,是指那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包括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費,減少已知能源的碳排放,增加大氣中碳的清除速度。作者表示更關注緩解,因為有效調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照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核心,也是迄今為止最難解決的問題。
此外,《大趨同》還專門有一章論述自然資源財富和經濟增長。自然資源應當為國家帶來福祉。在發展中國家,一般情況下,需要付出的短期犧牲也更小,從而為經濟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但作者認為並非如此,而且他還提醒:自然資源財富會產生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