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三方案”之燕山石化30萬噸乙烯項目建設始末(1 / 3)

“四三方案”之燕山石化30萬噸乙烯項目建設始末

記述·決策

作者:武魏楠

1973年3月22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了《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這也就意味著之前國家計委呈報國務院的三個技術進口報告正式通過。這個預計共耗資43億美元的引進方案就是著名的“四三方案”。

四三方案後因追加計劃,總引進花費資金超過50億美元,這是中國繼1950年代引進蘇聯援助的“156項工程”之後,第二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

燕山石化30萬噸乙烯項目是“四三方案”三個乙烯項目之一,更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也是國內唯一一個30萬噸乙烯項目。燕山石化這一套成套引進設備為未來三十多年中國乙烯建設大潮和乙烯技術國產化提供了不可磨滅的經驗。

迎接乙烯的準備

燕山石化1970年成立的時候,是由東方紅煉油廠、向陽化工廠、勝利化工廠、曙光化工廠、東風化工廠和石油化工機械廠聯合組成的。這些工廠,是為了解決首都以及華北地區用油及其他化工產品的需要,由國務院相關部門以及北京市籌備建設的。

北京石化總廠(即後來的燕山石化)主要設備是250萬噸煉油,汽柴油是主要產品。剩下的那些石化產品產量多不過幾萬噸。這主要是因為一些中國當時最高石化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由於建立在“油頭化尾”基礎上,可利用的化工原料有限,質量不穩定,盡管綜合利用方案品種很多,但是規模不大,布局不緊湊,工藝設備等均不過關,投資效益很差。

當時主持工作的廠領導楊浚編寫了《把北京石油化工總廠擴建成大型石油化工基地》的報告,提出要走綜合的石油化工建設思路,而不是單純的“油頭化尾”。這份報告的完成,在1972年是要擔負很大的政治風險。當時極左思潮盛行,沾上“外”字動輒就會被扣上“否定自力更生”、“洋奴哲學”等大帽子。

所幸的是這份報告在上報當時石化總廠的領導機關燃化部之後,得到了部領導康世恩的首肯。這也主要因為正好契合了國家要引進成套設備的計劃。按照當時的規模和建設目標,燕山石化也許並非是第一套30萬噸乙烯項目的第一選擇。但是楊浚有關建設大型石化基地的構想最符合世界石油化工的發展潮流。此外,他還創造性的提出用柴油做原料生產乙烯。這在當時世界上非常少見,不過更加符合中國實際。綜合種種原因,國務院領導就決定中國第一套30萬噸乙烯設備落戶在燕山石化。

為了迎接乙烯項目,當時的北京石化總廠做了很多的前期準備。首先將250萬噸煉油能力增加到600萬噸,汽、煤、柴油產量保持原設計(250萬噸原油)的水平。而新增350萬噸煉油能力主要為下遊化工生產提供原料。另一個準備就是將一些還未開工建設的小化工項目,例如有機玻璃、橡膠等全部下馬停工,為乙烯項目集中人力物力財力。

除此之外,北京市也做了很多配合工作。為了協調企業和地方,北京市政府將擔任北京市計委副主任的王純派來做石化總廠的副書記、會戰指揮部指揮。乙烯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新鮮水,為了保障供水,北京市政府特地決定從頤和園昆明湖取水,修建一條從昆明湖到石化總廠的百裏引水管線。

為了從天津港運輸大型設備,政府還專門擴建了天津到燕山之間公路的道路、橋梁、涵洞。並組織警車開道,專門運輸設備。車隊一路紅旗招展,熱鬧非凡,還引來了沿途百姓的圍觀。

東渡學習

我那時剛畢業沒多久,一開始分在東風化工廠做有機玻璃。後來有機玻璃為了讓路乙烯下馬之後,所有工作人員都被歸到乙烯項目部。

除了有機玻璃,其他下馬的項目工作人員也陸續到乙烯項目部報到集合。後來集中了大概一百多人之後,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情:學日語。

從1972年6月開始,國家與外商接觸“四三方案”的技術談判。最終30萬噸乙烯項目選擇了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總包項目,技術包使用的是美國魯姆斯公司輕柴油裂解原料工藝包。因此,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會長期和日本的工人及技術人員打交道,後來還安排了一些工人在日本實習。因此學習日語必不可少。

之後的一年時間,我們這一批技術人員就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學習了一年的日語。培訓結束之後,我們到了蘭化(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理論裝置上學乙烯的技術工藝。雖然之前我們在學校裏學的都是化工專業,但是實際上沒有人了解大型化工是什麼樣子的。將蘭化和北京石化總廠那些化工裝置一比較我們才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原來現代化的化工裝置是這樣的。當時蘭化的這一套3萬噸乙烯就是全國最先進的技術設備了。不過,真正讓我們大開眼界的還是日本工廠。